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蔡锷云南起义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7919次
历史人物 ► 蔡锷

蔡锷云南起义,又称“护国起义”或“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至1916年7月由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军事行动。这场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反专制斗争,直接导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迅速崩溃。

蔡锷云南起义

起义背景

1. 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引发全国反对。袁世凯的和卖国行为(如接受日本“二十一条”)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愤慨。

2. 革命党人活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及其他反袁力量积极策划起义。蔡锷虽曾为袁世凯部下,但对袁的倒行逆施深感不满,秘密离京赴滇,筹划反袁。

起义经过

1. 云南首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织“护国军”,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攻击广西;唐继尧坐镇云南,统筹后勤。

2. 军事行动:护国军以少胜多,在四川叙府(今宜宾)、泸州等地与北洋军激战。蔡锷虽病重仍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同时,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响应,宣布独立。

3. 袁世凯败亡:在全国反对和国际压力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但仍企图保留总统职位。护国军继续进攻,最终袁世凯众叛亲离,6月6日病逝。

历史意义

1. 终结帝制复辟:护国起义彻底粉碎了袁世凯的帝王梦,巩固了共和制度,成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的重要里程碑。

2. 推动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但也为后续革命浪潮埋下伏笔。

3. 蔡锷的贡献:蔡锷因积劳成疾于1916年11月病逝,被追赠为陆军上将,誉为“护国军神”。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备受后世推崇。

扩展知识

护国军的组成以云南新军为主体,吸收了革命党人和地方势力,体现了多方反袁力量的联合。

起义得到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支持,显示了反袁统一战线的广泛性。梁启超撰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抨击帝制,为起义造势。

云南起义后,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推动全国反袁浪潮。

文章标签:起义

上一篇: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朝贡体系 | 下一篇:二里头文化是否属于夏朝

孝庄太后辅政三朝

清朝孝庄

孝庄太后,即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1613-1688),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实际辅佐了皇太极(

乾隆帝下江南巡游

清朝乾隆

乾隆帝下江南巡游是清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帝王巡幸活动之一。乾隆在位期间(1735—1796年)先后六次南巡(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

蔡锷云南起义

清朝蔡锷

蔡锷云南起义,又称“护国起义”或“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至1916年7月由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军事行动。这场起义

清代宫廷御膳研究

清朝雍正

清代宫廷御膳研究是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饮食文化的系统性考察,其背后蕴藏着满汉文化交融、政治礼仪与物质文明的深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展

蔡锷云南起义

清朝蔡锷

蔡锷云南起义,又称“护国起义”或“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至1916年7月由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军事行动。这场起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