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冯道历仕五朝不倒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7 | 阅读:6500次
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仕后唐、后晋、辽(契丹)、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始终位居高位,被称为“五代官场不倒翁”。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冯道历仕五朝不倒

1. 冯道的政治智慧:圆滑处世

冯道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首先得益于其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善于审时度势。每当政权更迭时,他既不激烈反抗旧主,也不过分谄媚新朝,而是以温和态度应对,使得新统治者乐于接纳他。例如,后唐灭亡后,冯道并未殉国,而是接受后晋的官职;契丹灭后晋,他又短暂臣服耶律德光(辽太宗),后在后汉、后周继续任职。这种“不以忠君殉节为己任”的态度,使他在动荡局势中生存下来。

2. 务实能干的官僚才能

冯道并非仅靠圆滑处世,他的行政能力也十分出众。他在历朝均担任重要职务,如宰相、三公等,并推动了许多实际政策措施:

重视文治:他主持校订儒家经典,刊刻《九经》,对文化传承有重要贡献。

体恤民生:在战乱年代,他主张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负担,表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

稳定政局:他在政权交接时往往充当调和角色,避免大规模杀戮,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3. 道德争议:忠还是不忠?

冯道的行为在儒家正统观念中饱受争议。传统士大夫强调“忠臣不事二主”,而冯道却历仕五朝十一帝(含追尊皇帝),因此被司马光批评为“奸臣之尤”。但另一方面,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单纯的“愚忠”可能导致更多伤亡。冯道的务实态度,某种程度上是适应时代的选择。

4. 自我评价:《长乐老自叙》

晚年冯道撰写《长乐老自叙》,回顾自己的一生。文中既流露出对个人成就的自得,也包含对乱世无奈的自嘲。他自称“长乐老”,表明自己追求的是“保身全家”而非虚名。这种价值观与儒家传统的“舍生取义”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五代时期道德标准的松动。

5. 后世评价的两极化

后世对冯道的评价分歧巨大:

评价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家严厉批评其“无廉耻”,认为他助长了士大夫变节之风。

正面评价王安石王夫之等人则认为冯道在乱世中维持了社会运转,其治国才能值得肯定。近代史学家陈寅恪也指出,冯道的选择反映了时代现实,不宜简单以道德批判。

总结与时代背景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短短53年(907-960年)更换了五个王朝。在这种环境下,冯道的“不倒”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时代产物。他代表了乱世中士大夫的一种生存策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尽管其行为不符合传统忠君观念,但客观上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冯道的经历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动荡时代,士人应该如何自处?是坚持道德原则而牺牲,还是务实求存以图长远?这一问题至今仍值得思考。

文章标签:冯道历

上一篇:李光弼战功平叛军 | 下一篇:贾似道蟋蟀误国

韩通捍卫后周

五代十国周世宗

韩通是五代末年著名的军事将领,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时期的重要军事支柱。他在后周政权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军事才能和政治立场对当

葛从周后梁名将

五代十国王镕

葛从周(约858年―914年),后梁名将,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政权的重要军事将领,因作战勇猛、谋略过人而被誉为“五

高行周勇冠三军

五代十国李存勖

高行周(885-952年),字尚质,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将领,幽州(今北京)人,以勇武善战著称,"勇冠三军"的评语源自《旧五代史》对其军事才能的高度赞誉。其

顾闳中绘韩熙载图

五代十国顾闳中

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五代南唐时期的重要人物画杰作,现存版本为宋代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作已佚。该作品以纪实性手法描绘了南

冯道侍奉十君的政治智慧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十朝元老”。其政治智慧的核心在于务实、变通

冯道历仕五代的宰相生涯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约882—954年),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在辽太宗时期短暂任职,因其跨越多个政权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