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诙谐谏汉武帝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3570次历史人物 ► 汉武帝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和政治家,以博学多才、机智诙谐著称。他在汉武帝刘彻朝中任职期间,常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谏,既避免了触怒皇帝,又达到了劝诫的目的。以下是关于东方朔诙谐谏汉武帝的几个典型事例及相关背景分析:
1. "割肉遗细君"的故事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在三伏天赐肉给侍从官员,负责分肉的官员迟迟未到,东方朔独自拔剑割肉而去。次日武帝责问,他机智答道:"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东方朔啊!受赏不等诏令,是无礼;但拔剑割肉,多豪壮!割得不多,是廉洁;带回家给妻子,是仁爱!)武帝被其机辩折服,反而加赐酒肉。
这一事件体现了东方朔善于将违反规矩的行为转化为表现美德的契机,既化解了罪责,又暗讽了官僚效率低下。
2. 谏阻扩建上林苑
汉武帝欲扩建上林苑供游猎,东方朔没有直接反对,而是通过列举苑囿扩建"三不可"(侵占农田、破坏民生、耗费国力),并巧妙引用"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的历史教训。他最后说:"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武帝虽未完全采纳,但提升东方朔为太中大夫,赐黄金百斤,可见谏言的有效性。
3. "侏儒饱,臣朔饥"的进谏
东方朔故意吓唬为武帝取乐的侏儒,说皇帝要杀他们。侏儒们哭求武帝时,他解释道:"侏儒长三尺,俸一囊粟;臣朔长九尺,亦一囊粟。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以幽默对比指出俸禄分配不公的问题,促使武帝调整了侍从官员的待遇。
这种谏言方式展现了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滑稽列传》)的劝谏艺术。
4. 临终谏伐匈奴
晚年在《临终谏天子》中,他一改常态严肃进言:"《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显示其诙谐背后始终秉持的治国理念。
历史背景与进谏艺术
1. 时代特殊性:汉武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直言进谏风险极大。东方朔以"滑稽家"身份被归类,实际是"避世于朝廷"的智慧(《史记》称其为"滑稽之雄")。
2. 文学价值:其《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开创了汉代散文新体,谏言中常引经据典,如引用《诗经》《尚书》增强说服力。
3. 心理策略: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如割肉事件中的"无礼"与"廉洁"对立),引发武帝的深层思考。
4. 后世影响:唐代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形象塑造,部分继承了东方朔的狂士谏臣传统。
需注意的是,《史记》《汉书》可能对部分故事进行了文学加工。考古发现的《东方朔占》残简显示,他还精通术数,这种多重身份为其进谏提供了独特优势。这种"以谐寓谏"的方式,在汉赋的"劝百讽一"传统中具有典范意义,反映了汉代知识分子在专制皇权下独特的生存智慧。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