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钟会谋反丧成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8765次
历史人物 ► 卫瓘

钟会谋反事件是三国末期魏国的一场重大政治军事动荡,发生于公元264年,直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覆灭和魏晋权力格局的变化。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钟会谋反丧成都

1. 背景与钟会的崛起

钟会(225-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人,魏国太傅钟繇幼子。早年以才学闻名,深得司马氏信任,参与平定毌丘俭诸葛诞叛乱,累迁至司隶校尉、镇西将军。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钟会任征西将军,与邓艾分兵伐蜀,成为伐蜀核心统帅。

2. 灭蜀后的权力膨胀

蜀汉投降后,钟会统领十馀万大军驻成都,掌握蜀地军政大权。他利用邓艾擅封刘禅为行骠骑将军的越权行为,密报司马昭称邓艾谋反,导致邓艾被囚。此时钟会独揽兵权,野心逐渐显露,开始策划割据西南。

3. 谋反的具体行动

联结姜维:收编蜀将姜维部队,密谋借蜀地险峻自立。姜维建议钟会诛杀魏军诸将,以绝后患。

伪造檄文:264年正月,钟会假传郭太后遗诏,声称司马昭弑君,号召将士讨伐。

控制诸将:以议功为名扣押胡烈丘建等魏将,意图肃清异己。

4. 失败的关键原因

兵变突发:胡烈旧部趁钟会犹豫之际发动兵变,士兵听闻钟会欲坑杀北方将士,遂自发围攻钟会府邸。

内部瓦解:监军卫瓘诈病离间,与胡渊(胡烈子)里应外合。钟会与姜维仓促应战,最终被乱军所杀。

司马昭防备:司马昭早派贾充率军入汉中,并自驻长安,对钟会形成威慑。

5. 历史影响

蜀地再乱:钟会死后,魏军大肆劫掠成都,卫瓘为推卸责任,遣人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

加速魏晋嬗代:司马昭借此彻底清除异己,两年后其子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

姜维计划破产:姜维"一计害三贤"(钟会、邓艾及自身)的复国图谋彻底失败。

延伸知识

钟会的叛乱暴露了魏晋之际都督制弊端:地方都督集军政大权,易成割据势力。司马昭随后改革军事制度,削弱方镇权力。此外,现存《三国志》钟会传可能经过晋朝官方修饰,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魏氏春秋》等保留了更多细节。考古发现的《钟会碑》显示,其早期形象被刻意淡化,反映出西晋官方对这段敏感历史的处理。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 下一篇:八王之乱始末录

诸葛恪新城惨败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1.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三国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

夏侯渊虎步陇右

三国夏侯渊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侯渊在陇右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是曹操平定西北的关键战役之一。此次战役展现了夏侯渊卓越的战术能力和曹操集团对雍凉地区的战略

张飞怒吼长坂坡

三国张飞

"张飞怒吼长坂坡"典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时的著名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败退当阳时,令张飞率二十骑断

钟会谋反丧成都

三国卫瓘

钟会谋反事件是三国末期魏国的一场重大政治军事动荡,发生于公元264年,直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覆灭和魏晋权力格局的变化。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卫瓘书法清秀劲

晋朝卫瓘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西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他的书法以“清秀劲健”著称,是魏晋时期书风演变的代表性人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