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毛公鼎记载册命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18 | 阅读:8054次
历史人物 ► 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其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一次重要的册命仪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毛公鼎记载册命

1. 铭文内容与册命程序

毛公鼎腹内壁铸有499字铭文(现存最长西周青铜器铭文),详细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册命过程。其程序严格遵循西周礼制:

宣王训诂:开篇以"王若曰"起誓,重申文王、武王治国之道,强调毛公需效法先祖忠心辅佐。

职务任命:授予毛公"司公族卿事寮、太史寮"等职权,统领王室内外事务,反映西周晚期官僚体系复杂化。

赏赐清单:包含秬鬯、圭瓒、朱韨等礼仪用器及玉器、车马,凸显"明贵贱,辨等列"的礼器政治功能。

2. 历史背景透视

册命发生于宣王"中兴"时期(前828-前782年),此时周王室经厉王"国人暴动"后力图重振权威:

铭文中反复强调"勿壅律庶民""毋敢怠荒",实为对厉王专利政策的否定。

毛公被赋予"专命于外"的特权,折射出王室对诸侯控制力减弱,需依赖重臣斡旋。

3. 文字与制度价值

金文典范:字体遒劲浑厚,笔势圆润,是成熟期大篆的典型代表,对研究汉字演变至关重要。

职官体系:提及的"卿事寮""太史寮"等机构,印证《周礼》中"六官"制度的雏形。

土地制度:铭末"取赀卅寽"等记载,补充了西周晚期货币经济的实物证据。

4. 延伸比较

与同期器物对比可见时代特征:

较之早期的利簋仅32字记事,毛公鼎铭文已具备完整公文格式。

与稍晚的颂鼎相比,其册命程式更为复杂,显示西周官僚文书制度化趋势。

该器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铭文不仅是政治史研究的一手材料,更通过"册命"这一礼仪行为,揭示了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力运作模式,以及王权与贵族间微妙的契约关系。郭沫若曾评价其"抵得上一篇《尚书》",足见其史料地位之重。

文章标签:毛公鼎

上一篇:箕子远走建朝鲜 | 下一篇:勾践卧薪尝胆录

早期汉字与西周甲骨文

西周甲骨文

早期汉字与西周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两者既有传承关系,又体现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早期汉字的起源与特征

毛公鼎记载册命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其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一次重要的册命仪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铭文内容与册命程序 毛

周康王时期的治世

西周周公旦

周康王姬钊是西周第三位君主,继其父周成王之后统治约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这一时期史称“成康之治”,是西周“礼乐盛世”的重要阶段。康王在位期

青铜器上的西周礼乐文化

西周周礼

青铜器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被纳入严

毛公鼎记载册命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其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一次重要的册命仪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铭文内容与册命程序 毛

周宣王北伐的军事行动

西周周宣王

周宣王北伐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前828年—前782年在位)为恢复周室权威、抵御北方戎狄侵扰而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作为“宣王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