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代占卜用骨的处理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8 | 阅读:7058次
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商代占卜用骨的处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体现了殷商时期宗教仪式的高度规范性。以下是基于考古发现与甲骨文研究的详细分析:

商代占卜用骨的处理

1. 选材与来源

卜骨主要采用牛(肩胛骨为主)、鹿、羊、猪等动物的骨骼,尤以牛骨最为常见。殷墟出土的卜骨中,部分牛骨经鉴定来自专门饲养的祭祀用牛,可能为黄牛品种。龟甲则多选用腹甲,少数用背甲,部分龟甲经鉴定产自长江流域,表明商王朝已具备远程物资调配能力。

2. 预处理工序

- 脱脂处理:骨骼需经长时间浸泡以去除有机质,考古发现部分骨料有碱化痕迹,可能使用草木灰水辅助脱脂。

- 修整成形:工匠用青铜锯、刀等工具将骨料切割为规整形态,龟甲还需剖分甲桥并打磨边缘。安阳出土的半成品卜骨显示,表面常见明显的锉磨痕迹。

- 钻凿制作:先用钻具(可能为青铜钻或石器)在背面制作圆形钻窝,再以凿具刻出枣核形凹槽。钻窝深度控制在距骨面0.2-0.5毫米,以确保受热后能产生规则的兆纹。殷墟晚期出现铜钻与凿的复合工具,提高了效率。

3. 占卜仪式中的热处理

占卜时,祭司用炽热的木炭或金属棒(青铜居多)灼烧钻凿处。温度需精确控制,过高会导致骨面碳化,过低则无法产生裂纹。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卜骨显示,成功的灼烧温度约在300-500℃之间。灼烧产生的"卜"字形裂纹(兆枝)走向是解读神意的关键。

4. 文字刻录与归档

占卜后,贞人用青铜刀或玉刀契刻卜辞。早期卜辞多先书后刻,晚期出现直接刻写。内容严格遵循"前辞(时间地点)→贞问→占辞→验辞"格式,部分重要卜骨还涂朱砂或墨以示区分。完成后的甲骨按事件分类窖藏,殷墟YH127坑曾出土17096片编组完整的甲骨。

5. 相关延伸发现

- 部分卜骨有改刻痕迹,可能因占验结果不符而修正;

- 周原遗址发现的西周卜骨形制与商代相似,但钻凿更浅,显示技术传承与演变;

- 动物考古显示,商晚期龟甲使用量骤增,可能与政治中心南迁导致的资源变化有关。

这种处理工艺的标准化反映了商代"王权—神权—技术"三位一体的统治模式,其技术细节在《周礼·春官》等后世文献中仍有零星记载。

文章标签:占卜用骨

上一篇:雍正时期的改革与整顿 | 下一篇:西周车马殉葬习俗

商汤重用伊尹才

夏商伊尹

商汤重用伊尹是商朝开国史上极为关键的政治决策,对商代初期政权巩固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商汤重要的辅政大臣,伊尹的治国才能主要体现在以

商代末期社会变革与影响

夏商妇好墓

商代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其社会变革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制度与统治危机1. 王权衰落与统

盘庚变法救商危

夏商盘庚

盘庚变法是中国商朝中期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挽救商朝统治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盘庚是商朝第19任君主,在位时面临内忧外患:王族内斗频繁,贵族势力膨

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

夏商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的系统性观测文献之一,反映了商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占卜需求。这些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

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

夏商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的系统性观测文献之一,反映了商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占卜需求。这些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

商代的奴隶制社会结构

夏商甲骨文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社会结构以奴隶制为核心,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和复杂的组织形式。以下是基于考古发现的商代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