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桓王伐郑败绩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13 | 阅读:4863次
历史人物 ► 周桓王

周桓王伐郑败绩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20年)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反映了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衰落和诸侯力量的崛起。以下是事件的具体分析和扩展内容:

周桓王伐郑败绩

背景与起因

1. 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直辖领地缩小,经济军事实力大减,诸侯逐渐轻视周天子。郑国因护驾东迁有功,郑庄公长期担任王室卿士,但专权跋扈,引发周桓王不满。

2. 政治矛盾:周桓王即位后试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先后任命虢公忌父分掌朝政,并强占郑国属地(如邬、刘等邑),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3. 郑国反制:郑庄公派兵收割周王室辖地的麦禾(《左传·隐公三年》),公开挑衅王室权威,成为战争的。

战争经过

联军组成: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王师,联合陈、蔡、卫等诸侯讨伐郑国。但陈国内乱导致军队士气涣散,蔡卫军队战力薄弱。

繻葛之战:郑庄公采纳子元(公子突)建议,采用“鱼丽之阵”集中兵力击溃联军两翼,周军大败。郑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周王威信扫地。

战后处理:郑庄公为维护“尊王”形象,派祭仲慰问桓王,但实质上拒绝服罪,彰显诸侯对王室的蔑视。

历史影响与深层意义

1. 周王室权威崩塌:此战彻底暴露周天子军事虚弱,诸侯争霸时代正式开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成为常态。

2. 郑国小霸:郑庄公通过此战确立中原霸权,但郑国因后继无人未能持续强盛。

3. 战术革新:郑国首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对春秋战争形态产生影响。

4. 礼法观念转变:诸侯公然击败王室军队,西周以来的“尊王”传统名存实亡,为五霸迭兴奠定思想基础。

相关延伸

史学争议:《左传》记载此战为郑国,但《竹书纪年》暗示郑庄公早有预谋,反映史料立场差异。

地理因素:郑国地处中原腹地(今河南新郑),四战之地迫使郑庄公强化军事,成为其崛起的关键。

后续发展齐桓公后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称霸,实为对繻葛之战后王权真空局面的政治利用。

文章标签:

上一篇:姚广孝助朱棣夺位 | 下一篇:战国名家思想研究

芮良夫斥专利害民

西周代王

芮良夫斥专利害民的典故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反映了春秋时期对社会资源垄断的批判,是早期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案例。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本质、

周桓王伐郑败绩

西周周桓王

周桓王伐郑败绩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20年)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反映了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衰落和诸侯力量的崛起。以下是事件的具体分

西周时期的纺织业水平

西周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的纺织业在继承商代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原料、技术、制度、社会影

大盂鼎记载册命

西周畿服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的青铜重器,为康王时期所铸,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铭文长达291字,是迄今

周桓王伐郑败绩

西周周桓王

周桓王伐郑败绩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20年)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反映了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衰落和诸侯力量的崛起。以下是事件的具体分

周庄王时楚武王立

西周周桓王

周庄王(公元前696年—前682年在位)与楚武王(公元前740年—前690年在位)的统治时期存在部分重叠,但“周庄王时楚武王立”的表述在时间线上存在矛盾,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