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元朝农业技术与屯田制度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27 | 阅读:3250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农业技术与屯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游牧民族政权对农耕经济的适应与改造。以下从农业技术和屯田制度两方面展开分析:

元朝农业技术与屯田制度

一、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继承

1. 作物引进与推广

元朝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引入新作物,如棉花(《农桑辑要》记载为"木棉")、菠菜、胡萝卜等。棉花种植在松江府(今上海)等地的推广,为后世棉纺织业奠定基础。

2. 农书编纂与技术总结

司农司编撰的《农桑辑要》(1273年)是元代官方农业百科全书,系统总结了土壤改良、轮作制、蚕桑技术等,强调"因地制宜"的耕作原则。王祯《农书》(1313年)首创"农器图谱",详细记载了200余种农具,如水转大纺车、楼车等机械的应用。

3. 水利工程发展

郭守敬主持修浚通惠河(1292-1293年),完善大运河体系;在宁夏等地修复汉唐灌渠,推广西域"坎儿井"技术。地方官吏设立"河渠司"专管水利,《至正河防记》记载了贾鲁治黄河的工程技术。

二、屯田制度的军事经济功能

1. 体系分类

军屯:由枢密院统辖,戍边军队"且耕且战",如岭北行省驻扎12万军户屯田。

民屯:户部管理的移民垦荒,至元七年(1270年)设劝农司,将俘获人口迁至漠南、云南等地垦殖。

商屯:盐商雇人边疆种粮换取盐引,实际形成于明初,但元代已有类似雏形。

2. 区域分布特点

东北设立辽阳等处屯田总管府,西域的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屯田达4万余亩,云南行省屯田面积超过50万亩。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军屯占全国总数30%。

3. 管理制度

采用"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兵农比例,按《元史·兵志》记载,屯军每人授田50亩,纳粮标准为"军屯粮"(每岁亩输粟三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全国屯田收入达120万石。

三、社会影响与技术局限

屯田促成漠北哈剌和林等城市出现"板升"(农耕聚落),但过度征调民力导致至正年间屯户逃亡。农具改进未突破传统框架,曲辕犁效率仍低于同期欧洲重犁。棉花推广受限于脱籽技术,直到黄道婆改良轧棉机方得突破。

元朝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农业技术整合,其屯田体系为明清卫所制提供范式,但游牧贵族对农本的轻视导致技术推广不平衡,后期屯田废弛成为财政危机诱因之一。

文章标签:屯田制度

上一篇:《宋夏战争百年史》 | 下一篇:孙承宗镇守辽东

欧阳玄修辽金史

元朝元顺帝

欧阳玄(1283-1357)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在辽金史编修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参与纂修《辽史》《金史》两部正史。这两部史书作为元代官修史书的重

王实遗风传世久

元朝西厢记

“王实遗风传世久”这一标题中的“王实”通常指元代杂剧奠基人王实甫,其代表作《西厢记》对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影响深远。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遗风传

萨都剌边塞诗人

元朝色目人

萨都剌(1272-1340),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回族,祖籍西域,后定居雁门(今山西代县)。他是元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融合了

张养浩赈灾关中

元朝张养浩

张养浩赈灾关中是元代一次重要的救灾行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官僚体系中的赈灾机制与儒臣担当。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是元代著名文学

元朝驿站交通体系

元朝元朝

元朝的驿站交通体系是蒙古帝国统治下建立的高效邮驿系统,继承了前代驿传制度并大幅扩展,成为维护帝国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设施。以下从建制、功

元朝经济政策与纸币流通

元朝元朝

元朝的经济政策与纸币流通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货币政策以纸币“交钞”为核心,结合多元化的经济手段,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