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少帝短暂在位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4528次历史人物 ► 刘宏
汉少帝是指东汉时期的两位幼年皇帝:刘辩(汉少帝刘辩)和刘协(汉献帝刘协的前期称号)。他们的在位时间均较短,且处于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宦官外戚专权的背景下,政权实际掌握在权臣手中。
一、刘辩(汉少帝,189年在位)
1. 即位背景:
刘辩是汉灵帝刘宏的长子,生母为何皇后。汉灵帝去世后,刘辩在宦官蹇硕与外戚何进的政治斗争中即位,时年14岁。因年幼,朝政由何太后(其生母)及大将军何进把持。
2. 董卓废立:
何进为诛杀宦官,召董卓入京,反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后掌控朝局,以刘辩“暗弱”为由强行废黜,改立其弟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刘辩被废为弘农王,次年遭董卓逼迫自尽,年仅15岁。
3. 历史评价:
刘辩的短暂在位反映了东汉皇权衰微的现实。其废立事件标志着董卓专权的开始,也加速了东汉的崩溃。
二、刘协(汉献帝初期称少帝,189-220年在位)
1. 幼年即位:
刘协是汉灵帝次子,因刘辩被废而即位,时年9岁。董卓死后,先后被李傕、郭汜等军阀挟持,成为傀儡皇帝。
2.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刘协至许昌,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实则垄断朝政。刘协虽在位31年,但始终未能掌握实权。
3. 禅让与东汉终结:
220年,曹丕迫使刘协禅让,东汉正式灭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得以善终,谥号“孝献皇帝”。
三、延伸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特点
1.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
东汉中后期,外戚(如窦氏、梁氏、何氏)与宦官集团轮番专政,皇权旁落。少帝的废立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2. 地方割据的兴起:
黄巾起义(184年)后,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董卓、袁绍、曹操等军阀的崛起,使中央权威彻底瓦解。
3. 皇权象征化:
少帝和献帝的遭遇表明,东汉后期皇帝已沦为政治符号。权臣通过控制皇帝获取合法性,而非真正尊奉皇权。
四、史学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刘辩未被正式尊为“少帝”,这一称号可能是后世对其短暂执政的概括。
刘协的“少帝”称呼多见于民间或非正史记载,《后汉书》等官方文献多称其为“献帝”。
东汉少帝的悲剧,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衰世中的脆弱性。幼主即位往往伴随权臣专政,而汉末的乱局也为三国分立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