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宋代官方医药机构研究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5434次
历史人物 ► 王安石

宋代官方医药机构研究

宋代官方医药机构研究

宋代是中国古代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官方医药机构的设置与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制度化水平。以下是宋代官方医药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职能的详细分析:

1. 太医院(太医局)

太医院(或称太医局)是宋代最高医药管理机构,隶属翰林医官院,负责宫廷医疗、医学教育及医药行政管理。其职能包括:

医疗侍奉:为皇室、贵族及官员提供诊疗服务,设有御医、太医等职。

医学教育:下设“医学”,分科教授(如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疮肿等),定期考核学生,合格者授予官衔。

医药管理:审定药方、编纂医书(如《太平圣惠方》),监督地方医药事务。

2. 翰林医官院

与太医院并行,侧重医官选拔与派遣,成员需通过科举式考试(如“试补三经义”),成绩优异者委派至地方或军队任职。《宋会要辑稿》记载,其官阶分七级,最高为“翰林医官使”。

3. 惠民局(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品专卖与赈济:负责官方制药与低价销售,防止药商垄断。王安石变法后,全国设多处分支机构,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统一配药。

防疫职能:疫病流行时免费发放药物,如绍兴十六年(1146年)临安府疫病期间施药记录。

4. 安济坊与养病院

安济坊:专收治贫困患者,设于各州县,由僧人主持,政府提供经费。《宋史·食货志》载,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推广。

养病院:侧重慢性病疗养,部分由地方政府创办,如苏轼在杭州设立的“安乐坊”。

5. 地方医药机构

州县医学:仿中央太医局设立,培养地方医者,定期考核。

药局:州府设“卖药所”,管理药材流通,监督市场药价。

扩展知识:宋代医药制度的特点

标准化:官方颁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统一制药规范。

惠民性:赈济机构普及,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分科细化:太医局分九科,外科、眼科独立成科,反映医学进步。

文献整理:政府主导编修《证类本草》《圣济总录》等,集前代医学之大成。

社会影响

宋代官方医药体系不仅提升医疗水平,还通过赈济措施稳定社会秩序,为元明医疗制度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如安济坊)因财政问题在南宋后期逐渐衰落,但其管理模式仍被后世借鉴。

文章标签:医药

上一篇:陈洪进献土归宋朝 | 下一篇:张瑄海运兴国

宋代赈灾救济措施

宋朝宋刑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赈灾救济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救灾体系。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化救

宋代的商业发展与市井生活变迁

宋朝王安石变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与市井生活变迁的关键时期,经济繁荣与城市化进程显著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以下从商业发展、市井文化、社会变革等角度展开

辛弃疾的生平与文学贡献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他的

秦观婉约词研究

宋朝秦观

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作以婉约风格著称,在宋词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关于秦观婉约词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风格特征

王安石变法革新

宋朝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时期(1069—1085年)由宰相王安石主导的一场综合性改革运动,旨在解决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其核心思想是“富国强兵”,通过

汴河水系的治理工程

宋朝王安石

汴河水系的治理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是以汴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为轴线,通过多项工程措施解决漕运、防洪和灌溉问题。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