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宋代赈灾救济措施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2645次
历史人物 ► 宋刑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赈灾救济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救灾体系。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赈灾救济措施

一、制度化救灾体系

1. 仓储制度

- 常平仓:起源于汉代,宋代进一步完善。官府在丰年平价购粮储存,灾年低价出售,调节粮价。熙宁变法时期,常平仓资金被纳入青苗法,职能有所转变。

- 义仓:隋唐旧制,宋代规定每亩征税一斗存储,专用于赈灾。南宋时因战乱多设于地方,如朱熹在浙东创建社仓,成为基层重要救济机构。

- 广惠仓:1057年设立,以没官田租粟赈济老幼贫疾者,兼具社会福利性质。

2. 灾情奏报与勘察

建立了"逐级检勘"制度,要求地方官员十日一报灾情,中央派遣使者复核。《宋刑统》规定"检田不实"者严惩,确保赈济准确性。

二、多元化救济手段

1. 直接赈给

- 发放标准:真宗时规定"大口日给米一升,小口半升",南宋《救荒活民书》细化了不同灾情的配给标准。

- 特殊群体:设立"居养院"收容流民,"安济坊"救治病患,徽宗时形成"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的完整救助链。

2. 工赈结合

熙宁七年(1074年)河北大旱,王安石推行"以工代赈",征调灾民修筑水利,日给钱米。南宋时期更频繁使用此法,如范仲淹在杭州以"大兴土木"刺激经济。

三、经济调控措施

1. 减免赋税

实行"倚阁"(缓征)、"蠲免"(免征)政策。乾德元年(963年)规定"水旱减什之四",重大灾害全免。南宋因财政困难,多采用"展限"延期征收。

2. 平抑粮价

除常平仓外,还采取"禁遏籴"政策,打击地方封锁粮食买卖。苏轼在杭州首创"发粜票"制度,凭票购粮防冒领。

四、民间力量动员

1. 劝分制度

通过授予官爵(如"助教"衔)、立碑旌表等方式鼓励富户捐粮。南宋《黄氏日钞》记载,部分地区"劝分"粮食占救灾总量的三成。

2. 宗教组织参与

寺院普遍设"粥院"施济,佛教"无尽藏"、道教"长生库"开展赈贷。大中祥符年间,朝廷专门拨款给寺院用于救灾。

五、技术创新与文献总结

1. 农书指导

北宋董煟《救荒活民书》系统总结"赈济、赈粜、赈贷"三法,被后世奉为荒政典范。

2. 新型农具推广

如"代耕架"(人力耕地机)在灾后补种中广泛应用,见于王祯《农书》记载。

宋代赈灾体系虽有官吏腐败、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但其制度设计影响了明清两代。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救灾理念,体现了传统社会保障思想的进步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徐温专权吴国 | 下一篇:元大都:元朝的都城规划

蔡京祸国六贼首

宋朝蔡京

蔡京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权臣,位列宋徽宗朝“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之首。作为王安石变法的扭曲执行者,蔡京凭借政治投机和逢

宋朝城市坊市制度的变迁

宋朝宋朝

宋朝城市坊市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与商业发展的深刻变革。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历史影响:1. 唐代坊市制度的延续与松动宋代初期

欧阳修的文学改革贡献

宋朝欧阳修

欧阳修的文学改革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古文运动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核心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载

宋代赈灾救济措施

宋朝宋刑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赈灾救济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救灾体系。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化救

宋代赈灾救济措施

宋朝宋刑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赈灾救济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救灾体系。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化救

《宋代民间宗教传播》

宋朝宋刑统

《宋代民间宗教传播》 宋代的民间宗教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地域化的特点,既是佛教、道教等制度化宗教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结果,也是地方信仰、巫觋传统与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