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6243次
历史人物 ► 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西汉开国历史中的著名典故,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被封为汉王,退守汉中,而韩信因未被重用初欲离去。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萧何的识人之明,更对楚汉争霸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史实解析与延伸: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

1. 事件背景与韩信出走原因

刘邦初入汉中时,麾下将领多因思乡情绪逃亡。韩信此前在项羽军中仅为执戟郎中,投奔刘邦后仍未被重视,仅任连敖(粮仓管理员)。他多次向萧何进言战略,萧何认定其才,但刘邦未予采纳。韩信自觉抱负难展,遂趁夜骑马离开。

2. 萧何追韩信的细节

《史记》载萧何闻讯后不及禀报刘邦,立即亲自追赶。民间传说补充"月下"场景,实为文学渲染。经考证,萧何追至寒溪(今陕西留坝县境内),因溪水暴涨阻路,韩信难以渡河被追上。这一地理细节见于《汉中府志》记载。

3. 说服刘邦的重用决策

萧何带回韩信后,向刘邦力荐:"诸将易得,韩信国士无双。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并提出"择吉日、斋戒、设坛场"的隆重拜将仪式。刘邦采纳建议,破格擢升韩信为大将,此举在注重军功爵制的秦末极为罕见。

4. 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拜将后的韩信提出《汉中对》,制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略。在楚汉战争中,他先后平定魏、代、赵、燕、齐,最终垓下合围项羽。明代思想家评曰:"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之功也。"而萧何此举也被视为"为汉得人"的典范。

5. 政治智慧的深层体现

萧何突破常规的用人眼光,未因韩信早年"胯下之辱"的污名否定其才。

月夜追将的行为隐含对刘邦集团人才流失危机的警觉。

汉代建立后形成"功人功狗"理论,萧何被定位为"功人"(谋划者),韩信则属"功狗"(执行者),侧面反映追韩信事件的长远影响。

文章标签:韩信

上一篇:秦惠文王扩张版图 | 下一篇:曹操割发代首

汉代医学成就与《伤寒杂病论》

汉朝张仲景

汉代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取得显著成就,其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

马援南征交趾

汉朝马援

马援南征交趾是东汉初年对岭南地区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建武十七年至十九年(41—43年),是东汉巩固南方边疆、维护中央权威的关键事件。以下从背景、

汉朝屯田制度的实施

汉朝屯田制

汉朝的屯田制度是一种将军事防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政策,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始于西汉,延续至东汉,对巩固边疆、保障军粮供给和促进经

汉代官僚体系的构建

汉朝汉武帝

汉代官僚体系的构建是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形成了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并逐步演变为尚书台主导的中朝官体系,

萧何与秦末局势

秦朝萧何

萧何是秦末汉初重要的政治家与治国能臣,其政治生涯与秦末局势的演变紧密交织。作为刘邦集团的核心谋士,萧何的作为对汉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

汉朝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西汉开国历史中的著名典故,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被封为汉王,退守汉中,而韩信因未被重用初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