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与人生沉浮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02 | 阅读:7806次历史人物 ►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坛的巅峰人物,其诗词创作与人生经历紧密交织,展现出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与个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1. 早年仕途与豪放诗风
苏轼21岁中进士,早年作品如《和子由渑池怀旧》蕴含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展现其开阔胸襟。任凤翔判官时创作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已显露出关心民瘼的儒家情怀与豪迈文风。
2. 乌台诗案与黄州蜕变
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成为其创作分水岭。《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东去"的时空苍茫,寄托功业未成的慨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体现超然物外的道家智慧。此时大量创作田园诗如《东坡八首》,自耕自足中深化了对民生疾苦的理解。
3. 元祐更化与艺术巅峰
哲宗即位后短暂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期间写下《惠崇春江晚景》等清新之作。1091年主政杭州时修筑苏堤,政务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西湖比作西子,展现文人治理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4. 晚年流放与生命彻悟
绍圣年间连续被贬惠州、儋州,逆境中创作《荔枝叹》揭露权贵腐败,《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则显微妙禅意。1100年遇赦北归所作《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堪称其一生写照。
思想与艺术的融合
儒学根基:始终秉持"致君尧舜"理想,奏议《教战守策》体现经世之才。
佛道调和:与佛印等僧侣交游,《前赤壁赋》以水月之喻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
艺术创新:开创"以诗为词"传统,《水调歌头》拓展词体境界;书法《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64年人生历经8州太守、3次贬谪,其诗词从早期"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昂,到晚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完整呈现了中国士大夫在政治漩涡中坚守文化人格的典型路径。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