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十国农业技术考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9 | 阅读:8929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尽管政局动荡,但农业技术在特定区域仍有所发展,尤其在南方政权统治下,因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农业技术呈现以下特点:

五代十国农业技术考

1. 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维护

南方诸国尤其是吴越、南唐、闽国等重视水利建设。吴越国钱氏政权在太湖流域系统修筑圩田、塘浦,形成"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的网格化水利体系,仅苏州湖州地区就修建堤堰、水闸近百处。南唐在江西境内修复陂塘,闽国王审知组织疏浚福州西湖,溉田数千顷。这些工程有效防治水患,提升耕地利用率。

2. 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北方因战乱出现部分农业倒退,但江南地区推广"耕—耙—耱"整地技术,形成水旱轮作制。吴越国采用"篦田法"(水田垄作),改善土壤通透性。《四时纂要》记载了五代时期绿肥种植(如苕草)、稻田养鱼等生态技术。岭南地区还出现"火耕水耨"与牛耕并存的耕作方式。

3. 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占城稻在闽国时期通过海路传入福建,其早熟、耐旱特性为后来宋代推广奠定基础。蜀地栽培茶叶技术成熟,前后蜀时期蒙顶茶成为贡品。南方广泛种植柑橘、荔枝等经济作物,《南裔异物志》提到岭南已有嫁接技术应用。

4. 农具与生产组织变革

曲辕犁在南方普及,配合金属包边的犁铧提高耕作效率。五代墓葬出土的铁锄、铁镰显示农具制造业的延续。吴越国实行"营田制",官府组织士兵屯垦;南汉则出现地主庄园使用僮仆耕作,反映生产关系的变化。

5. 农书与农业知识的传承

虽无完整农书存世,但敦煌出土的《杂抄》中有五代时期农事口诀,反映北方地区仍保持农业经验总结。后周世宗曾下诏劝课农桑,要求地方政府传授种植技术。荆楚地区保留《荆楚岁时记》中的物候农事记录。

6. 边疆地区的特殊发展

契丹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引入中原犁耕技术,云南南诏政权推广稻麦复种。回鹘人在河西走廊发展坎儿井灌溉,这些技术交流为后来宋辽西夏时期的农业奠定基础。

该时期农业特点是南北差异显著:南方政权通过技术积累推动集约化生产,而北方因战乱频发出现技术断层。南方水田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圩田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了宋代"江东犁"等农具的革新与稻作经济的崛起。出土的铁农具碳素测定显示,五代后期冶铁技术恢复(如后周设立铁务),为农业工具改良提供物质基础。吴越国"保境安民"政策下的持续水利投入,使其在宋初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地,显示出技术积累的长期效应。

文章标签:农业技术

上一篇:唐代宫廷音乐与舞蹈 | 下一篇:宋朝的陶瓷艺术与文化价值

契丹南下劫掠的破坏性

五代十国史进

契丹南下劫掠的破坏性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唐末至宋辽对峙时期(10-12世纪)表现尤为突出。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具体表现及历史背景:1. 经济破坏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密码

五代十国韩熙载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密码》这一标题涉及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该画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在家设宴的奢

王师范青州抗梁

五代十国王师范

王师范青州抗梁事件发生在唐末五代初期,是藩镇割据背景下青州节度使王师范反抗后梁政权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分析: 一、历史背

五代枢密使与武将专权

五代十国枢密使

五代时期(907-960年)的枢密使制度与武将专权现象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军事强权为主导,枢密院的职能演变深刻反映了政权更迭与军事集权的历史

周世宗改革弊政

五代十国周世宗

周世宗柴荣(921-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他在位虽仅六年(954-959年),但通过一系列改革扭转了唐末以来的社会积弊,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改

王朴献平边策论

五代十国周世宗

王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时期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以献《平边策》而闻名。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精通兵法、天文、历算等。后周世宗即位后,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