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刘言争武平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1 | 阅读:5541次
历史人物 ► 马殷

“刘言争武平”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内部将领刘言与王逵、周行逢等势力围绕武平军节度使(治所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展开的权力争夺。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刘言争武平

历史背景

1. 马楚政权的衰落

楚国由马殷建立,鼎盛时控制湖南及周边地区。马殷死后,诸子内斗,部将专权。951年,南唐趁乱灭楚,但湖南很快被楚旧将刘言、王逵等收复,形成割据。

2. 武平军节度使的重要性

武平军(朗州)是楚国北部军事重镇,扼守荆襄与岭南通道,掌握此地即控制湖南核心兵力与资源。

刘言与武平争夺战

1. 刘言的崛起

- 刘言原为楚国辰州刺史,南唐灭楚后联合王逵、周行逢等驱逐南唐势力,被后周任命为武平军节度使(952年),名义上统领湖南。

- 但实际权力被王逵、周行逢等将领瓜分,形成“藩镇内藩”局面。

2. 权力分裂与冲突

- 王逵的野心:王逵任武安军节度使(治潭州,今长沙),掌控楚国旧都,试图吞并武平军。

- 周行逢的算计:周行逢任静江军节度使(治桂州),暗中联络刘言对抗王逵。

- 冲突爆发:953年,王逵诬告刘言谋反,联合周行逢攻打朗州,刘言兵败。

3. 后续发展

- 王逵夺得武平军,但不久被部下所杀(955年),周行逢最终统一湖南,归附后周。

深层原因

1. 五代藩镇逻辑

武将凭军功上位,缺乏合法继承制度,导致“强者为王”的循环。刘言、王逵均属楚旧将,彼此无正统性优势。

2. 地理与经济因素

武平军(朗州)与武安军(潭州)分别代表湘北、湘中势力,两地资源竞争激化矛盾。

3. 中原王朝的影响

后周无力直接控制湖南,仅以册封形式承认地方割据,间接助长内斗。

历史影响

湖南短暂统一:周行逢整合势力,为北宋平定荆湖奠定基础。

五代割据缩影:反映唐末以来藩镇“以下克上”的常态,类似魏博牙兵、河中军乱等事件。

战略价值延续:武平(常德)在宋元明清时期仍是湖广军事枢纽。

---

如需更具体的战役细节或人物关系分析,可进一步探讨。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代的官制与三省六部 | 下一篇:《资治通鉴》编纂艺术

冯道历仕五代的宰相生涯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约882—954年),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在辽太宗时期短暂任职,因其跨越多个政权且

刘龑据南汉国

五代十国

刘龑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原名刘岩,后改名为刘䶮("䶮"为其自创字,意为"飞龙在天")。他于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

刘言争武平

五代十国马殷

“刘言争武平”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内部将领刘言与王逵、周行逢等势力围绕武平军节度使(治所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展开的权力争夺。以下是基于史实

郭威建后周朝

五代十国郭威

郭威建立后周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后汉政权终结与后周崛起。以下依据史实详细分析其背景、过程及影响:一、背景:后汉内乱与郭威崛起

刘言争武平

五代十国马殷

“刘言争武平”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内部将领刘言与王逵、周行逢等势力围绕武平军节度使(治所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展开的权力争夺。以下是基于史实

十国割据政权的生存策略

五代十国马殷

十国割据政权(902—979年)是唐末至宋初中国南方及部分北方地区的分裂时期,各政权为维持生存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 灵活的外交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