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乱宫伏诛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11 | 阅读:7534次历史人物 ► 嫪毐
嫪毐乱宫伏诛是秦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于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嫪毐原是吕不韦门客,因其生理特征奇异被吕不韦献给赵姬(秦王政生母、太后),成为其男宠。随着权势膨胀,嫪毐逐渐干预朝政,最终引发叛乱而遭诛杀。以下是事件关键点与分析:
1. 嫪毐的崛起背景
吕不韦为摆脱与赵姬的私情牵连,将嫪毐伪装为宦官送入宫中。嫪毐凭借太后宠信获封长信侯,受赐山阳(今河南焦作)为封地,后更获太原郡,形成独立势力集团。其门客达数千人,势力一度与吕不韦抗衡。
2. 叛乱
秦王政二十二岁行冠礼亲政前夕,嫪毐因与太后私生二子的丑闻恐被清算,遂盗用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动县卒、卫卒等武装发动政变,企图攻占蕲年宫。叛乱还涉及部分戎翟首领支持,反映当时秦国宗室与外来势力的矛盾。
3. 镇压与刑罚
秦王政迅速派昌平君、昌文君镇压,战于咸阳。嫪毐兵败逃亡,最终被车裂示众,夷三族。其党羽卫尉竭、内史肆等二十余人被枭首,牵连四千余家属流放蜀地。太后赵姬被软禁雍城,两个私子被装袋扑杀。
4. 政治连锁反应
事件加速了吕不韦倒台。次年(前237年),吕不韦因举荐嫪毐被免相,最终饮鸩自杀。秦王政借机彻底清除太后、吕不韦集团,为中央集权扫清障碍。秦律中"矫诏""擅发兵"等罪名在此事件后进一步严苛化。
5. 历史评价争议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存在矛盾之处,学者对嫪毐是否真为假宦官、叛乱规模等有不同解读。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显示,当时民间流传"与嫪氏居女子生子男"的谶语,侧面反映社会对其秽闻的传播。
此事件凸显秦国政权交接期的权力博弈,秦王政通过铁腕手段巩固君权,为后续统一六国奠定内部稳定基础。考古发现的"嫪毐戈"等文物,证实其曾拥有军事指挥权,印证史书记载。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