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史墙盘铭西周盛世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8 | 阅读:3707次
历史人物 ► 竹书纪年

史墙盘是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腹内铸有284字铭文,为现存字数最多的西周铜器铭文之一。其内容详述了西周前期文王至穆王六代君主功绩,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制度及青铜器断代的一级史料,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史墙盘铭西周盛世

铭文反映的西周盛世特征

1. 政治体制完善

铭文记载武王"遹征四方"、成王"肇彻周邦",显示周初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构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体系。结合《尚书·酒诰》等文献,可见西周建立以周礼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大盂鼎铭文"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进一步印证君权神授观念的制度化。

2. 军事控制强化

昭王"广笞荆楚"的记载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互证,反映周王朝对南方的经略。小盂鼎记载俘虏13081人的战果,说明西周中期仍保持强大军事实力。

3. 礼乐文明鼎盛

铭文颂扬穆王"重宁天子"时提到"钟鼓喤喤",与《周礼·春官》记载的"六乐"制度相呼应。何尊"宅兹中国"、大克鼎"肆克恭保厥辟"等铭文共同构成西周礼器体系的文本网络。

4. 经济基础稳固

铭文提及"厚福丰年",结合曶鼎记载"匹马束丝"可换五名奴隶,反映农业与商品经济并行发展。岐山董家村出土卫盉记载土地交易,佐证了"溥天之下"经济载体的实际运作。

学术价值延伸

该器作于共王时期(约公元前922-前900年),其纪年与《史记》世系存在互校价值。文中"祗显穆王"的追述方式,与《诗经·周颂》的颂祖传统一脉相承,为早期历史书写提供实物样本。铭文书体呈现典范化的"玉箸体",是汉字演变的重要节点。

考古学界认为该窖藏属微氏家族,结合同时出土的钟、卣等103件器物,构建出西周贵族完整的礼器组合。通过碳十四测定与类型学排比,可确认此为西周青铜器第三期标准器群。

文章标签:墙盘铭

上一篇:商祖契辅禹治水 | 下一篇:稷下学宫的学术争鸣

周桓王伐郑败绩

西周周桓王

周桓王伐郑败绩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20年)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反映了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衰落和诸侯力量的崛起。以下是事件的具体分

西周时期的纺织业水平

西周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的纺织业在继承商代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原料、技术、制度、社会影

大盂鼎记载册命

西周畿服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的青铜重器,为康王时期所铸,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铭文长达291字,是迄今

散宜生忠烈传

西周散宜生

《散宜生忠烈传》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后世文学演绎或地方传说中虚构或加工的人物故事。散宜生这一名字最早见于《尚书》《史记》等典籍

周懿王时期的衰落

西周竹书纪年

周懿王(约前937—前892年在位)是西周第九位君主,其统治时期(一般认为在前899—前892年)被后世史家视为西周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衰落体现在

周昭王南征的考古证据

西周竹书纪年

周昭王(约前11世纪)南征是西周早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记载于《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但考古证据相对零散。以下是目前学术界相关发现与分析: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