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司马迁与《史记》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27 | 阅读:4347次
历史人物 ► 司马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介绍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内容:

1.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约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及文献整理。司马迁自幼受家学熏陶,青年时游历四方,考察历史遗迹,积累丰富见闻。后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

2. 《史记》的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为修史提供了条件。司马谈曾计划编纂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未完成而卒。司马迁继其志,历时十余年完成《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坚持完成著作。

3. 《史记》的体例与内容

《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五大部分:

本纪:记载帝王事迹,如《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

:以表格形式梳理历史大事,如《六国年表》。

:专述制度沿革,如《礼书》《河渠书》。

世家:记录诸侯与重要人物,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列传:叙述各类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货殖列传》。

4. 《史记》的史学价值

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事,成为后世正史典范。

史料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保存了大量先秦至汉初的珍贵资料。

客观评价:司马迁注重“实录”,对历史人物褒贬分明,如批判秦始皇暴政,赞扬陈涉起义。

5.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生动: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场景描写极具戏剧性。

人物鲜明:通过细节刻画性格,如韩信忍胯下之辱、荆轲刺秦的悲壮。

语言精炼:融合口语与书面语,形成独特的“史家笔法”。

6. 后世影响

史学方面:奠定中国正史编纂体系,后世“二十四史”均沿用纪传体。

文学方面: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影响唐宋散文及小说创作。

思想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进步史观,如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游侠列传》)。

7. 扩展知识

版本流传:现存最早完整版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敦煌残卷中有部分唐写本。

相关研究:历代学者对《史记》注释颇多,如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

争议话题:部分篇章真伪存疑,如《孝景本纪》可能为后人补作。

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与才华完成《史记》,不仅为中华文明留下不朽巨著,更树立了史家的精神标杆。其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基石。

文章标签:

上一篇:程昱智谋过人 | 下一篇:晋代海外交流

汉景帝的削藩政策

汉朝晁错

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是西汉中期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目标在于削弱诸侯王势力,解决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这一政策在晁错的《削藩策》推动下实

卫青抗击匈奴的功绩

汉朝卫青

卫青是西汉时期著名军事将领,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核心统帅,其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漠南战役的重大胜利(前127年) 卫青率军发动河南之战

主父偃推恩弱藩

汉朝主父偃

主父偃推恩弱藩是西汉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由汉武帝的谋臣主父偃提出,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 背景:诸侯坐大的隐患汉初推行郡

汉朝的军事装备与战术

汉朝汉朝

汉朝的军事装备与战术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有显著发展,形成了适应统一帝国需求、兼顾防御与扩张的体系,其特点如下: 一、军事装备的发展1. 铁器普及与武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撰历程

汉朝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后世正史编纂的典范。以下是其编撰历程及相关史实

司马迁与《史记》编撰

汉朝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生于约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前86年左右,今陕西韩城人。他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太史令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