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的最后岁月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9 | 阅读:6139次历史人物 ► 周赧王
周赧王(?—前256年),名姬延,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其统治时期(前314年—前256年)见证了周王室的彻底衰亡。以下是其最后岁月的主要史实与背景:
1. 政治权威的彻底沦丧
周赧王在位时,周王室仅剩王畿洛阳周边狭小领地,实际权力已被秦、楚等诸侯架空。诸侯不再朝贡,周天子仅保留象征性祭祀权。公元前307年,周王室分裂为“东周国”与“西周国”,赧王依附西周国,政令不出王宫。
2. 合纵抗秦的失败
前256年,楚考烈王倡议合纵伐秦,赧王为挽回威望,以天子名义号召诸侯参战,并向西周君借债筹措军费。然仅有楚、燕两国响应,联军至函谷关即溃散(史称“西周攻秦”)。此役成为周王室最后一次政治挣扎。
3. 秦国的报复与西周国覆灭
合纵失败后,秦昭襄王怒而派兵攻西周国。西周君惧,尽献三十六邑、三万人口,并自缚谢罪。秦受地后仍废西周君,将其迁离王城。赧王失去最后依托,同年抑郁而终,葬于洛阳西南的“赧王陵”。
4. 周祀断绝与九鼎归属
赧王死后,秦取周室九鼎迁至咸阳(一说一鼎沉于泗水),象征天下共主地位的礼器易手。秦未立新周君,延续八百余年的周朝祭祀自此断绝。七年后(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周王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5. 历史评价与争议
《史记》称赧王时“周室微,诸侯专征”。后世对赧王评价两极:或责其昏庸失政,或悯其生不逢时。现代史学认为,周的衰亡是分封制与宗法体系崩溃的必然结果,赧王更多是悲剧性符号。
延伸知识:
“债台高筑”典出赧王借债募兵,因无力偿还债主聚于宫外,其躲藏的高台被称为“逃债台”。
周王室最后领地不足一郡,兵力仅数千,甚至需向诸侯“借道”通行。
赧王死后55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周代礼乐制度终被郡县制取代。
周赧王的结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贵族分权时代的终结,为中央集权帝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