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隋朝 >> 详情

虞世基谗言误国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24 | 阅读:1690次
历史人物 ► 司马光

虞世基是隋朝著名文臣,官至内史侍郎,与虞世南并称"二虞"。他在隋炀帝时期权势显赫,但其谗言误国的行为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虞世基谗言误国

1. 蒙蔽军情,贻误战机

隋末天下大乱时,各地起义军蜂起。据《隋书》载,虞世基"知不可讳,每有变书至,辄抑损不以闻"。他将紧急军报扣压或篡改,致使隋炀帝无法掌握实情。当太仆杨义臣镇压河北起义军连胜时,虞世基却称"鼠窃虽多,未足为虑",导致朝廷错失平定良机。

2. 排斥忠良,任用私党

虞世基与御史大夫裴蕴结党,排挤直言进谏的大臣。纳言苏威因建议停征辽东遭贬黜,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武将的合理建议也多被压制。相反,其弟虞世南虽为贤臣却不得重用,可见其用人唯亲。

3. 助长炀帝奢靡之风

作为内史省长官,虞世基非但不劝谏炀帝的劳民伤财之举,反而参与规划东都洛阳、江都行宫的奢靡工程。大业六年(610年)策划的"万国来朝"庆典耗费巨资,加速了财政崩溃。

4. 篡改诏令谋私利

资治通鉴》记载其"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借起草诏令之便收受地方官员贿赂。大业八年征辽期间,前线将士请增军备的奏章多被其截留。

5. 决策失误加剧危机

面对民变,虞世基主张"徙天下叛党于边地",激起更大反抗;大业十二年又错误建议炀帝弃守关中、偏安江都,导致中央对北方失控。

需要指出的是,虞世基的作为有特定历史背景:隋炀帝刚愎自用,本身就厌恶逆耳之言。但作为执掌机要的重臣,其行为客观上加速了隋朝灭亡。唐代魏征编修《隋书》时,将其列入"奸臣传"以示警诫。虞世基的案例成为后世"佞臣误国"的典型,宋代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强调"人主听谗,则忠臣杜口"的教训。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南朝道教发展状况 | 下一篇:南唐李煜的词坛与亡国

隋代赋税制度特点

隋朝租庸调制

隋代赋税制度的核心是租庸调制,该制度在继承北朝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调整,形成了以下显著特点:1. 租庸调三位一体结构 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

隋朝礼制改革内容

隋朝杨广

隋朝礼制改革是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制度革新,旨在重构国家礼仪体系,强化皇权,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并为后世唐宋礼制奠定基础

隋朝监察体系设置

隋朝

隋朝监察体系的设置沿袭了汉魏旧制并有所创新,形成了以御史台为核心的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巡察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御

王通倡导儒学

隋朝王通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文中子”。他主张复兴儒学,提出“三教可一”的思想,试图融合儒、佛、道三教精华为

虞世基谗言误国

隋朝司马光

虞世基是隋朝著名文臣,官至内史侍郎,与虞世南并称"二虞"。他在隋炀帝时期权势显赫,但其谗言误国的行为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王辩战死荥阳

隋朝司马光

关于王辩战死荥阳的史实,主要见于《隋书》《北史》等文献记载。王辩是隋朝名将王韶之子,出身陇西军事贵族,在北周时期已崭露头角,隋朝建立后参与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