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杜甫茅屋为秋风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6 | 阅读:5400次
历史人物 ► 杜甫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当时杜甫流寓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该诗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摧残的境况,抒发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

诗歌背景与内容解析

1. 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后,杜甫避乱入蜀,在友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搭建草堂暂居。茅屋条件简陋,次年八月遭遇狂风暴雨,屋顶茅草被卷走,屋内漏雨难眠。此诗即记录了这一事件。

- 诗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能暗指当地贫民争夺茅草的生存困境,反映战乱下底层百姓的艰难。

2. 核心思想与现实意义

- 诗歌后半部分由个人苦难升华至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 杜甫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结合,揭露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矛盾,其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有直接影响。

历史细节拓展

唐代茅屋建筑的脆弱性

当时民间茅屋多以竹木为架,茅草或蓑草覆顶,需定期更换。《旧唐书》载“蜀地多雨,屋漏者十室而九”,杜甫的遭遇具有普遍性。

杜甫的经济状况

尽管严武等官员资助,杜甫一家仍常陷困顿。他在《百忧集行》中自述“入门依旧四壁空”,与此诗“布衾多年冷似铁”形成互文。

文学史地位

此诗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七言歌行体自由奔放,情感跌宕。宋代黄鹤《杜诗详注》评其“句句实录,字字血泪”。

延伸思考

诗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中国士大夫的崇高人格范式。清代仇兆鳌指出,杜甫此类作品“非独为一己之困厄而作,实为天下苍生立言”。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的医学成就与名医 | 下一篇:后周的政治体制改革

杜甫茅屋为秋风

唐朝杜甫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当时杜甫流寓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该诗通过描绘茅

贾岛推敲成佳话

唐朝贾岛

“贾岛推敲成佳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典故,体现了唐代诗人贾岛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这一故事最早见于五代何光远的《鉴诫录》和宋代计有功的

李商隐与大唐盛世的落幕情怀

唐朝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是晚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恰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革下的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成

诗仙李白醉月吟

唐朝李白

诗仙李白醉月吟,这一充满诗意的标题,浓缩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月亮之间的深厚情缘,也折射出其诗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精髓。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结合史

杜甫茅屋为秋风

唐朝杜甫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当时杜甫流寓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该诗通过描绘茅

杜甫忧国写史诗

唐朝杜甫

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盛唐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他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创作了大量被称为"诗史"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