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李斯谏逐客书留才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1 | 阅读:9907次
历史人物 ►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公元前237年上呈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篇著名奏疏,其核心目的是劝阻秦王驱逐外来客卿的政策,强调人才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国宗室贵族以“郑国渠间谍案”为借口,要求驱逐所有非秦籍士人的背景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李斯谏逐客书留才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起因

1. 郑国渠事件

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以修建灌溉工程(郑国渠)为名消耗秦国国力,延缓其东进。工程虽最终利秦,但暴露后引发秦宗室对客卿的信任危机。

2. 《逐客令》的颁布

秦宗室借机要求驱逐所有六国士人,矛头直指楚国出生的李斯。这一政策本质是保守贵族对变法派(如商鞅吕不韦等客卿传统)的反扑。

二、李斯的论证逻辑与策略

1. 列举历史客卿之功

- 穆公用百里奚:西取戎地,称霸西戎。

- 孝公用商鞅:变法强秦,奠定统一基础。

- 惠王用张仪:破六国合纵,拓展疆土。

- 昭王用范雎:“远交近攻”战略削弱赵国

李斯通过秦国四代君主依赖客卿崛起的事实,证明“逐客”违背历史经验。

2. 驳斥“非秦者去”的狭隘性

以器物类比人才:“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而独弃黔首以资敌国”,指出秦王享用六国珍宝却排斥六国人才的自相矛盾。

3. 人才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强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逐客实为“借寇兵而赍盗粮”,逼迫人才流向敌国。

三、《谏逐客书》的深层意义

1. 法家实用主义的体现

李斯将商鞅“唯才是举”思想推向极致,认为人才价值应凌驾于出身血统之上,符合秦国“以功用为的”的治国传统。

2. 统一前夕的政治博弈

此文化解了秦国内部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冲突,确保六国士人继续为秦效力,为十年后(公元前221年)的统一储备了智力资源。

3. 文采与说服艺术的典范

全文逻辑严密,铺陈排比,被视为古代政论文的杰作。《史记》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侧面反映其说服力。

四、延伸知识:秦国的客卿传统

早期案例秦穆公的“五羖大夫”百里奚(虞国人)、大将蹇叔(宋国人)。

制度保障:商鞅变法后确立军功爵制,客观上削弱了世族垄断,为客卿提供晋升通道。

后续影响:秦始皇重用魏国尉缭、楚国昌平君等,延续了“天下人才为秦所用”的策略。

五、历史评价与启示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完整收录此文,认可其“强公室,杜私门”的作用。现代视角下,《谏逐客书》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更揭示了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对大国崛起的决定性意义。唐代刘知己称其“文质兼备,足为取效”,清代姚鼐则将其列为“古文辞类纂”中的奏议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 | 下一篇:秦朝工匠管理制度研究

吴越争霸背后的范蠡传奇

春秋战国范蠡

吴越争霸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两大诸侯国吴国与越国长达三十余年的霸权之争,其核心人物范蠡的传奇经历体现了春秋谋士的顶层政治智慧与生存哲学。以下从

荀子性恶论辩

春秋战国荀子

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人性论观点,主要体现在《荀子·性恶》篇中。以下从思想内涵、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辨析: 一

墨子墨家学:反对战争的智者

春秋战国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70—前391年),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核心,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的重要流派。其反战思

屈原:楚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与贡献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被誉为“楚辞”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生平与

李斯谏逐客书考

春秋战国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是秦代政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深刻反映了秦国统一前的政治生态与人才战略。以下从历史背景、内容分析、政治影响及文献价值等方面展

李斯谏逐客书留才

春秋战国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公元前237年上呈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篇著名奏疏,其核心目的是劝阻秦王驱逐外来客卿的政策,强调人才对国家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