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7737次
历史人物 ► 清朝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以维护满族特权、巩固政权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民族性特征,主要特点如下: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

一、政治联姻的主导性

1. 满蒙联姻

清朝入关前便通过联姻笼络蒙古各部,如努尔哈赤娶科尔沁部女为妃,皇太极的"一后四妃"均来自蒙古科尔沁、察哈尔部。入关后形成制度,康熙乾隆朝共约70位皇室成员与蒙古贵族通婚,蒙古后妃占比达40%。

*扩展:清廷设"备指额驸"制度,从蒙古王公子弟中选拔驸马,如喀尔喀蒙古策凌家族三代尚公主,成为统治外蒙古的重要支柱。*

2. 抑制汉人联姻

清初严禁满汉通婚,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废除禁令。汉军旗女子可通过选秀入宫(如康熙生母佟佳氏),但地位普遍低于满蒙妃嫔。乾隆曾公开声明:"我朝宫闱之制,从无汉女。"

二、等级森严的选秀制度

1. 八旗选秀

每三年举行,仅限满洲、蒙古、汉军八旗13-17岁女子参选,落选者方准婚嫁。选秀女需经"留宫住宿"考察,德容言功俱佳者赐香囊定选,如慈禧太后1852年通过此途径入宫。

2. 内务府三旗选秀

包衣女子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为宫女,出众者可晋封嫔御(如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原为宫女)。这类婚姻实质是主奴关系,皇子生母常因出身低微影响继承权(如乾隆生母"抬旗"前属汉军旗)。

三、婚姻形式的特殊性

1. 收继婚遗存

早期保留满族"转房婚"习俗,皇太极曾娶林丹汗遗孀囊囊太后,多尔衮收继豪格福晋。康熙后渐循汉制,但仍存在兄终弟及的隐性案例(如光绪帝珍妃、瑾妃关系)。

2. 多妻制与等级划分

实行"一后多妃"制,皇后下设皇贵妃、贵妃等八等(《大清会典》规定)。实际人数常超额,康熙朝有册封后妃55人,慈禧以"兰贵人"入宫,经七次晋封才为皇后。

四、婚姻管理的制度化

1. 宗人府管控

皇室成员婚嫁需宗人府核准,聘礼、嫁妆按《大清通礼》执行。亲王聘女嫁妆可达白银2万两,郡主出嫁配太监、嬷嬷各8名。

2. 政治惩戒功能

婚姻可作为惩罚手段,如鳌拜孙女被指婚给苏克萨哈之子以缓和政争,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因婆媳矛盾被迫殉葬(存疑)。

五、晚清变革

戊戌变法后出现松动,光绪帝尝试选汉女为妃(珍妃姐妹属汉军旗),溥仪结婚时已无选秀制度,婉容以"照片选后"方式入宫,反映传统制度的瓦解。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本质是权力分配工具,通过婚姻构建满蒙同盟、强化八旗认同,其封闭性导致近亲结婚普遍(如光绪帝父母为堂兄妹),最终随着近代化进程走向消亡。

文章标签:

上一篇:徐霞客游记天下行 | 下一篇:商朝占卜与早期宗教信仰

年羹尧的盛极而衰

清朝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将领。其一生经历极具戏剧性,从位极人臣到被赐自尽,堪称清代政治斗争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

清朝清朝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以维护满族特权、巩固政权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民族性特征,主要特点如下: 一、政治联姻的主导性1. 满蒙联姻 清朝入关前便通

龚自珍诗文革新先驱

清朝魏源

龚自珍(1792—1841)是清代中后期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后世誉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他的诗文创作和思想主张突破了传统桎梏,对晚清文学变革和近代思想解放

和珅贪腐敛财案

清朝和珅

和珅(1750—1799年),清朝乾隆、嘉庆两朝权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之一,其敛财规模和手段在封建官僚体系中极具代表性。以下是关于和珅贪腐案的详细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

清朝清朝

清朝皇室婚姻制度以维护满族特权、巩固政权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民族性特征,主要特点如下: 一、政治联姻的主导性1. 满蒙联姻 清朝入关前便通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清朝清朝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其兴衰过程反映了清朝末期的社会矛盾与内外危机。兴起背景 1. 社会矛盾激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