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天下行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4620次历史人物 ►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历时30余年游历中国各地的考察实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地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全书现存约60万字,按游历时间与地域分为《游天台山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篇章,涉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记录了山脉、河流、溶洞、地貌、气候、物产、民俗等丰富内容,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核心内容与特点
1. 开创性地理考察:徐霞客摒弃传统“书斋治学”方式,通过实地踏勘纠正了古书中许多谬误。例如,他确认金沙江为长江正源,推翻《禹贡》“岷山导江”的旧说;对喀斯特地貌(岩溶)的成因、类型及分布作出系统记录,比欧洲同类研究早200余年。
2. 细致科学记录:游记包含大量精确数据,如洞穴深度、山体高度、河流走向等。在《滇游日记》中,他对云南腾冲火山群的描述与近代地质调查高度吻合。
3. 文学艺术成就:语言生动隽永,融写景、抒情、考据于一体。如描绘黄山“云海荡胸,泉流聒耳”的意境,成为后世山水散文典范。
历史背景与贡献
徐霞客的旅行始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值明末社会动荡之际。他自费考察,常“持数尺铁杖,携一仆一僧”,足迹遍及险远之地。
除地理学外,游记还涉及矿产(如云南铜矿)、生态(如滇西原始森林)、民俗(如壮族“歌圩”)、宗教(如佛教石窟艺术)等多领域内容。
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其为“中国实地调查地理的第一人”,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其为“最卓越的旅行科学家”。
版本与传播
现存《徐霞客游记》主要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行的通行本,经后人整理补遗。19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校注本,收录佚文及研究资料最全。2011年,《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彰显其文化影响力。
后世评价
徐霞客的精神核心在于“以性灵游,以躯命游”的求真态度。其游记不仅是地理学经典,更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传统,对现代科考、环保、文旅发展仍有启迪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对西藏的管理与影响 | 下一篇:清朝皇室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