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服饰与风俗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7796次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服饰与风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元素,又吸收了汉族、西域、波斯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貌。
一、服饰制度与社会等级
1. 质孙宴服与宫廷礼仪
元朝统治者沿袭蒙古"质孙宴"制度,参与者需着统一颜色的"质孙服"(蒙语音译,意为"一色衣")。天子质孙服夏季用金锦制缂丝,冬季戴七宝重顶冠;百官则按品级使用不同面料,如青锦、大红胭脂等。这种服饰制度强化了政治仪式的严肃性。
2. 职业身份符号
- 工匠需在腰部系"鸾带"标识工种
- 乐工戴唐式巾帻配花衫
- 士兵着"辫线袄"(交领窄袖,腰部密打细褶)
- 僧侣穿红黄两色袈裟,道士着青袍
二、男女服饰特征
1. 蒙古传统保留
贵族男性流行"比肩"(无袖对襟长袍)、"比甲"(前短后长马甲),腰束"蹀躞带"悬挂解食刀、火镰等游牧用具。女性戴"罟罟冠"(高耸饰羽毛的毡冠),袍服右衽交领,袖口呈马蹄形。
2. 汉地服饰演变
南方汉族士人私下仍穿宋制襕衫,但官方场合强制更换蒙古式"搭护"(半臂外套)。契丹、女真族群则发展出窄袖左衽袍,领口嵌动物毛皮。
三、纺织工艺革新
1. 纳石失金锦技术
波斯工匠带来的织金锦技术盛行,用金线与丝线混织的"纳石失"成为贵族专用面料。元代《蜀锦谱》记载,成都地区还创新出"紫汤鹅戏莲"等新型纹样。
2. 绒毛服饰革命
西域传入的"怯绵里"(羊绒织造术)催生了轻薄保暖的绒袍,山西大同出土的元代绒帽实物证实了当时已掌握立体剪裁技术。
四、生活风俗变迁
1. 饮食混融
宫廷盛行"乳宴",以马奶酒、醍醐(精炼奶油)待客。汉地则出现"驼峰炙""浑羊殁忽"等蒙汉融合菜肴。大都(今北京)市场能买到畏兀儿蜜饯、回回香料。
2. 婚丧习俗
蒙古贵族保留""遗风,但受汉文化影响逐渐采用"六礼"。佛教火葬与土葬并存,幽州地区出土的元代墓室壁画可见蒙古萨满元素与汉族孝道图像共存。
3. 岁时节庆
四月九日的"射柳节"源自契丹传统,参赛者需在奔驰中射断柳枝。冬至前后举行的"白节"则是蒙古族新年,官吏需向皇帝进献白色马匹。
五、文化碰撞现象
元代《通制条格》记载了服饰禁令:至元七年(1270年)曾规定汉人不得佩刀,后因实际需要放宽。大都城内出现专门制作"高丽式样"衣裙的作坊,西夏遗民仍保持秃发传统但改穿蒙古长袍。这种多元共存的服饰体系,客观上推动了13-14世纪欧亚大陆的物质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元朝贵族服饰上的狮身鹰头兽纹样,与当时伊利汗国宫廷装饰存在明显关联性。
文章标签: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