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组建神策军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5905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神策军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由边疆节度使翰在陇右地区创立的一支边防军队,最初驻扎在今青海省西宁附近的洮河流域,主要职责是防御吐蕃入侵。其名称“神策”来源于驻地附近的“神策军城”,后逐渐演变为唐朝中晚期中央禁军的核心力量。
1. 神策军的初期发展
神策军最初为地方边军,隶属陇右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755年),唐廷调集各地军队平叛,神策军将领卫伯玉率千余人入援中原。因作战得力,这支军队被编入中央禁军体系,驻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成为护卫京畿的重要力量。
2. 宦官掌控与中央化
唐代宗时期(762—779年),宦官鱼朝恩出任神策军兵马使,开始全面掌控这支军队。大历五年(770年),鱼朝恩后,神策军并未解散,反而由宦官系统直接统领,形成“宦官典兵”的制度化。从此,神策军由边军彻底转变为中央禁军,并成为宦官干预朝政的武力基础。
3. 编制与特权
神策军鼎盛时期兵力达15万以上,分为左右两厢,驻扎长安及京畿要地。士兵待遇优厚,享有“神策军籍”的特权,包括免除赋税、加倍军饷等,吸引大量平民和溃散边军加入。其高级将领多由宦官担任,称为“神策中尉”,地位仅次于宰相。
4. 政治作用与衰落
神策军在唐中后期多次参与宫廷政变,如甘露之变(835年)中诛杀朝臣,成为宦官集团的专政工具。但后期因腐败和战斗力下降,黄巢起义时(880年)已无力抵御。朱温篡唐前夕(903年),神策军被强行解散,标志着唐朝禁军体系的终结。
扩展知识
神策军的兵源复杂,除职业军人外,还包括收编的藩镇残部、流民甚至罪犯。
神策军的衰落与唐朝财政危机相关,其高昂军费加剧了中央财政负担。
神策军的“监军使”制度影响后世,北宋的“枢密院—三衙”体系部分借鉴了其经验。
神策军的兴衰深刻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军事、政治与宦官专权的交织,其历史也为五代及宋初的军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文章标签:神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