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铸五铢钱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5703次历史人物 ► 杨坚
隋朝铸五铢钱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货币体系、恢复经济秩序的改革措施。以下从背景、形制、铸造技术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币制混乱: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地私铸劣钱盛行,货币轻重大小不一,严重影响贸易。北周时期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币与南朝陈的“太货六铢”并存,价值混乱。
2. 政治需求: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后,为巩固中央集权,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全面整顿币制,废除旧钱,推行新铸“五铢钱”。
二、钱币特征
1. 形制规范:隋五铢外圆方孔,直径约24毫米,重约3克,钱文“五铢”为篆书,左右对称。“五”字交笔稍曲,“铢”字“金”旁为三角头,“朱”部上折。
2. 防伪设计:钱郭较宽,边缘凸起,部分钱币在穿右铸有竖划标记,称为“置样五铢”,用作官方标准以防止私铸。
三、铸造管理
1. 严控铸权:隋朝在京师及主要州设官炉24座,由太府寺统一监管,《隋书·食货志》载“京师及诸州邸肆之上,皆令立榜,样钱不中样者不入市”。
2. 工艺改进:采用母钱翻砂法,比范铸效率更高,钱文风格统一。部分出土钱范显示,当时已能批量生产。
四、经济影响
1. 短期效果:新钱币值稳定,促进了开皇年间“人物殷阜”的繁荣景象。洛阳含嘉仓考古发现证实该时期仓储规模扩大,与货币经济恢复相关。
2. 长期问题:隋炀帝后期财政恶化,大业年间(605-618年)出现减重钱,甚至以锡镴私铸,导致通货膨胀,加速政权崩溃。
五、考古实证
西安唐长安城遗址曾出土隋五铢与汉五铢共存地层,证明其流通延续至唐初。1953年长沙隋墓出土钱币中,隋五铢占比达67%,反映其跨区域流通性。
六、承前启后意义
隋五铢终结了魏晋以来400余年的货币乱局,为唐代“开元通宝”制度奠定基础。其方孔圆钱的形制成为东亚货币范式,影响日本“和同开珎”、朝鲜“乾元重宝”等外国铸币。
文章标签: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