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四库全书》的编纂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8 | 阅读:5501次
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大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十余年完成。该项目由乾隆帝亲自推动,以纪昀陆锡熊等学者为核心编纂团队,旨在系统整理、校勘和收录历代典籍,最终形成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以下是关于《四库全书》编纂的详细史实与分析:

《四库全书》的编纂

1. 编纂背景与动因

- 政治目的:乾隆帝以“稽古右文”为名,通过编纂丛书强化文化统治,同时借机审查和销毁反清或“悖逆”书籍,巩固思想控制。据统计,禁毁书籍达3100余种,远超《四库全书》收录的3461种。

- 学术需求:清据学盛行,学者主张回归经典文本的原始含义,急需系统整理散佚文献。《四库全书》的校勘结合了朴学方法,注重版本考订与文字训诂。

2. 组织架构与流程

- 四库馆设置:专门成立四库全书馆,由皇室直接拨款,下设分校、纂修、总校等职,分工严密。参与学者达360余人,包括戴震、邵晋涵等知名学者。

- 文献征集:通过朝廷强制征书(如责令藏书家进献)、地方官府采进、《永乐大典》辑佚等多渠道汇集文本。仅浙江一地便进献藏书4588种。

3. 内容分类与体例

- 四部分类法:延续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下设44类66属。经部侧重儒家经典注疏;史部收录正史、编年、地理等;子部涵盖百家著作;集部为诗文总集。

- 考据与提要:每书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作者生平、内容真伪、版本源流,体现乾嘉学派学术特色。提要由纪昀最终审定,后世视为目录学典范。

4. 版本与存毁

- 七部抄本:全书共抄写七部,分藏文渊阁(北京)、文溯阁(沈阳)、文津阁(承德)、文澜阁(杭州)等“北四阁”和“南三阁”。现存较完整的有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与文津阁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 战火损毁咸丰年间文宗、文汇阁本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文澜阁本1861年部分被焚,后经丁丙等人补抄抢救,现存约3700种。

5. 历史争议与评价

- 文化功过:保存了大量珍本(如从《永乐大典》辑出佚书385种),但篡改原文(如删改涉及夷狄的内容)、排斥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未收入)也饱受诟病。

- 学术影响:推动古籍整理规范化,其分类法至今影响深远;《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成为研究古典文献的核心工具书。

扩展知识

- 校勘标准:采用“死校”与“活校”结合,对异文严格标注,部分抄本保留朱笔校改痕迹。

- 装帧工艺:用开化榜纸、太史连纸抄写,包背装以绢面象征四部颜色(经部绿、史部红等),楠木函盒防蠹。

- 续修工程:清嘉庆朝曾补缮《四库全书》并编纂《宛委别藏》,但规模远不及前。

《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的体现,也是皇权干预文化的典型案例。其文献价值与政治意图的复杂性,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标签:四库全书》

上一篇:明朝漕运体系变迁 | 下一篇:夏后皋守西疆土

清朝文化名人传记

清朝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名人群体在政治、学术、艺术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以下为部分代表性人物及其成就的梳理:1. 顾炎武(1613—1682)

清朝开创者顺治帝的风采

清朝清朝

清朝的开创者顺治帝(1638—1661年),名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军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作为清朝实际统治中原的起点,他的统治虽短暂却具有转折性意义。以下从

雍正朝的变革者

清朝雍正

雍正朝(1722—1735年)是清朝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行政效率显著提升的时期之一。雍正帝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强化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吏治,并

清朝对外关系研究

清朝清朝

清朝对外关系研究涉及其与周边国家、西方列强的复杂互动,反映出传统东亚秩序向近代国际体系的转变。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的分析: 1. 朝贡体系的延续与

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

清朝四库全书

纪晓岚(纪昀)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在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担任总纂官,对这部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成书起到关键作用。以下是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步完成,历时15年。其编纂过程体现了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