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共王繄扈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5-31 | 阅读:6908次历史人物 ► 清华简
周共王繄扈是西周时期的第九位君主,姓姬名繄扈(一说名伊扈),为周穆王之子,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其谥号“共”有“恭敬”“守法”之意,反映了后世对其执政风格的评价。以下是关于周共王的若干史实和背景信息:
一、即位与统治
1. 继承背景:周共王继位于西周中期,其父周穆王以远征犬戎、开拓疆土闻名。共王即位后调整了穆王的扩张政策,转为注重内部治理,可能与当时国力消耗过大有关。
2. 政治举措:史料记载较少,但《竹书纪年》提及他延续了周王室的礼制传统,强调对诸侯的规范管理,曾因密国国君不遵礼制而灭密(见《国语·周语》),体现了维护周礼权威的决心。
二、经济与社会
1. 土地制度变化:西周中期井田制逐渐松动,共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如《五祀卫鼎》)记录了土地转让案例,显示贵族间土地私有化萌芽,周王室对经济的控制力有所减弱。
2. 手工业发展: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共王时期的器物纹饰趋向简朴,与穆王时期的华丽风格形成对比,可能反映了国力变化或审美变迁。
三、与诸侯的关系
1. 权威维持:通过册命、赏赐维系与诸侯的联系,但部分诸侯势力坐大。传世青铜器《墙盘》铭文提到共王对功臣的赏赐,显示其注重笼络贵族。
2. 戎狄压力:西北犬戎势力持续威胁,共王虽未大规模用兵,但通过怀柔政策缓解边境冲突,为后期周懿王时期的戎患埋下伏笔。
四、历史评价
《史记·周本纪》对共王记载简略,称其在位时“王道微缺”,暗示西周由盛转衰的苗头。现代学者认为,共王的守成政策延缓了衰落进程,但无法逆转分封制固有的离心趋势。
五、考古佐证
陕西岐山出土的共王時期青铜器(如《廿七年卫簋》),其铭文内容涉及册命礼仪和司法裁判,为研究西周中期政治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此外,近年发现的“清华简”亦有部分内容可能与共王时代相关。
周共王统治时期是西周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渡阶段,其政策体现了王室在维持传统与应对现实挑战间的平衡,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夏代九州地理范围考辨 | 下一篇:老子《道德经》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