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玄奘西行与佛教传播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0 | 阅读:5524次
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与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事件。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玄奘因感中土佛经译本残缺、义理分歧,决意西行天竺求法。他违反当时出境禁令,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诸国,穿越帕米尔高原,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此行历时17年,途经110余国,行程五万余里,推动了佛教经典、思想与艺术的跨地域传播。

玄奘西行与佛教传播

佛教传播的关键贡献:

1. 经典翻译与义理弘通

玄奘带回657部佛经,主持翻译75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半数以上。其译经严谨,首创“五不翻”原则(即秘密、多义、中土无、顺古、生善五种情况下保留音译),确立“新译”范式,使《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成为汉传佛教核心文本。他创立的法相宗(唯识宗)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哲学体系。

2. 跨文化学术交流

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系统研习瑜伽行派理论,并参与印度佛教辩论,以《会宗论》《制恶见论》折服外道,被大乘僧侣尊为“大乘天”。其著作《大唐西域记》记录中亚、印度138国的地理、政治、宗教与风俗,成为研究中古亚洲的珍贵史料。

3. 艺术与建筑传播

玄奘携回的佛像、贝叶经及口述的佛教遗迹描述,推动了中原佛教艺术发展。例如敦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题材,以及大雁塔(原为保存经像而建)的印度风格建筑元素,均体现其文化影响。

4. 促进中印外交

唐太宗因玄奘的见闻重视西域,遣使与印度戒日王建立联系。戒日王曾问询《秦王破阵乐》,可见文化互动已超越宗教范畴。

历史背景延伸:

玄奘的行程正值印度笈多王朝末期与戒日王崛起之际,佛教因印度教复兴而渐衰。其记载的印度佛教盛况,成为后世研究该时期的关键线索。对比法显、义净等求法僧的记载,可见佛教从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路转移的趋势。玄奘归国后,唐高宗为其建“翻经院”,标志着国家力量介入佛经翻译,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

玄奘西行不仅完善了汉传佛教体系,更构建了中古亚洲文明交流的网状脉络,其精神与学术遗产至今仍被视为跨文化对话的典范。

文章标签:佛教

上一篇:李渊太原起兵 | 下一篇:孟昶后蜀末帝

唐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天文历法与数学 《戊寅历》与《麟德历》:道士李淳风制定

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朝唐朝

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为定期举行的考试,制科则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以下是具体内容和相关扩展: 一、常科考试内容1. 明经

杨贵妃与开元盛世轶事

唐朝杨贵妃

杨贵妃(719—756年)与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713—741年)是唐朝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组合。杨贵妃虽未直接参与治国,但她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开元盛世后

皮日休诗文革新

唐朝皮日休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诗文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批判现实,倡导实用 皮日休的诗文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继承韩愈、柳宗

玄奘西行取佛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跨国文化交流事件之一,其历史背景、过程及成果均体现了唐代中外文明交融的深度。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玄奘西行求法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求法是唐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里程碑。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自幼出家,因深感当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