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与佛教传播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0 | 阅读:5524次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与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事件。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玄奘因感中土佛经译本残缺、义理分歧,决意西行天竺求法。他违反当时出境禁令,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诸国,穿越帕米尔高原,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此行历时17年,途经110余国,行程五万余里,推动了佛教经典、思想与艺术的跨地域传播。
佛教传播的关键贡献:
1. 经典翻译与义理弘通
玄奘带回657部佛经,主持翻译75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半数以上。其译经严谨,首创“五不翻”原则(即秘密、多义、中土无、顺古、生善五种情况下保留音译),确立“新译”范式,使《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成为汉传佛教核心文本。他创立的法相宗(唯识宗)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哲学体系。
2. 跨文化学术交流
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系统研习瑜伽行派理论,并参与印度佛教辩论,以《会宗论》《制恶见论》折服外道,被大乘僧侣尊为“大乘天”。其著作《大唐西域记》记录中亚、印度138国的地理、政治、宗教与风俗,成为研究中古亚洲的珍贵史料。
3. 艺术与建筑传播
玄奘携回的佛像、贝叶经及口述的佛教遗迹描述,推动了中原佛教艺术发展。例如敦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题材,以及大雁塔(原为保存经像而建)的印度风格建筑元素,均体现其文化影响。
4. 促进中印外交
唐太宗因玄奘的见闻重视西域,遣使与印度戒日王建立联系。戒日王曾问询《秦王破阵乐》,可见文化互动已超越宗教范畴。
历史背景延伸:
玄奘的行程正值印度笈多王朝末期与戒日王崛起之际,佛教因印度教复兴而渐衰。其记载的印度佛教盛况,成为后世研究该时期的关键线索。对比法显、义净等求法僧的记载,可见佛教从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路转移的趋势。玄奘归国后,唐高宗为其建“翻经院”,标志着国家力量介入佛经翻译,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
玄奘西行不仅完善了汉传佛教体系,更构建了中古亚洲文明交流的网状脉络,其精神与学术遗产至今仍被视为跨文化对话的典范。
文章标签: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