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玄奘西行求法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1 | 阅读:3864次
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求法是唐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里程碑。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自幼出家,因深感当时汉传佛教经论义理分歧,决心西行印度求取真经,以澄清佛学疑难。

玄奘西行求法

1. 西行背景与动机

唐代初期,佛教虽已传入中国数百年,但佛经翻译存在诸多歧义,尤其对瑜伽行派(唯识宗)理论的理解尚未系统化。玄奘在长安、成都等地游学时,发现《瑜伽师地论》等经典译本不全,遂发愿“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2. 西行历程(627—645年)

偷渡出关: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未获官方批准,冒险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偷越玉门关,穿越戈壁沙漠,九死一生抵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高昌王资助:高昌王麹文泰崇信佛教,强留玄奘讲经,后结为兄弟,资助其西行,并派随从及物资护卫。

中亚险途:玄奘途径焉耆、龟兹,翻越凌山(今帕米尔高原),经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进入中亚,目睹突厥、粟特等民族文化。

印度求学:抵达那烂陀寺后,师从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五年,又遍访印度各地,参学胜军论师等,精通因明、声明等“五明”。

3. 学术成就与辩经

玄奘在印度以辩经著称。戒日王为其举办曲女城无遮大会,玄奘立“真唯识量”论题,18天无人能驳,获“大乘天”尊号。他还考察印度地理、风俗,其记录成为《大唐西域记》的重要基础。

4. 归国与译经事业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657部佛经返长安,唐太宗命其主持译经。19年间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75部1335卷,创立唯识宗。其译文精准,开创“新译”风格,摒弃旧译的格义化倾向。

5. 历史影响

佛学发展:唯识宗成为唐代重要学派,影响朝鲜、日本佛教。

文化交流:《大唐西域记》详载中亚、印度历史地理,为研究7世纪南亚社会的珍贵史料。

后世传颂:明代小说《西游记》以玄奘为原型,但 fictional 化其经历。

扩展知识

玄奘曾因拒绝还俗辅政而与唐太宗产生矛盾,后专注译经。

那烂陀寺遗址于1861年被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发现,印证玄奘记载。

现代中印两国联合拍摄《玄奘之路》纪录片,纪念其贡献。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杜伏威江淮称霸 | 下一篇:五代十国货币制度演变

黄巢起义撼唐朝

唐朝黄巢

黄巢起义是唐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对唐朝统治造成毁灭性打击。其背景、过程与影响可从以下多角度分析: 一、起义背景1. 政治腐败

唐代的占星术与天文历法

唐朝瞿昙悉达

唐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成就体现在历法革新、天文观测、星官体系完善及占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唐代的耕牛与农业生产

唐朝唐六典

唐代的耕牛与农业生产 唐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耕牛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畜力,对提高劳动效率、保障粮食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唐代政府

高适边塞诗魂

唐朝高适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以雄浑豪放、深沉悲凉著称,真实反映了唐代边塞的战争生活、戍边将士的艰辛以及家国情怀。以下从多个方面深

玄奘西行取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历史记载,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祎,生于隋朝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他于唐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献。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玄奘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