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取佛经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7901次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跨国文化交流事件之一,其历史背景、过程及成果均体现了唐代中外文明交融的深度。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南北朝佛经译本混乱
隋唐之际,佛教经论因翻译分歧导致义理冲突,玄奘在研习《瑜伽师地论》时发现诸家解释不一,遂决心西行求取梵文原典,统一中土佛学体系。
2. 唐初的政治环境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虽未获朝廷通关文书(时因突厥威胁边境封锁),仍私自出长安,经凉州潜行至瓜州,最终突破玉门关西行。唐太宗的默许态度(后补发通关文书)反映了国家对佛教的包容。
二、西行路线与关键历程
1. 陆路丝绸之路主线
玄奘途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跨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高昌王麹文泰的资助(提供黄金、马匹及随从)为后续行程奠定基础。
2. 印度游学与那烂陀寺
公元633年抵达印度后,玄奘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五年,并被推为“十大德”之一。他系统研习因明学、般若中观等学派,足迹遍及戒日王统治下的北印度40余国。
三、学术贡献与文化影响
1. 佛经翻译的革新
玄奘带回657部梵文佛典,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场,创立“五不翻”原则(如陀罗尼咒语保持音译),译出《大般若经》600卷、《成唯识论》等75部1335卷,质量远超前代。
2. 《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
由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12卷,详细记载138国地理、政治及宗教状况,成为研究中亚、印度7世纪历史的核心文献。19世纪英国考古学者康宁汉姆依此书定位那烂陀寺遗址。
3. 唯识宗的确立
玄奘开创的唯识宗(法相宗)强调“万法唯识”,其弟子窥基进一步发展理论,虽因教义深奥未能广泛传播,但对后世华严宗、禅宗产生影响。
四、拓展知识
玄奘的国际声誉
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举办无遮大会,18国僧俗数千人参会,玄奘立“真唯识量”论题,18日内无人能破,获“大乘天”称号。
技术与文化交流
玄奘携回印度制糖法(石蜜工艺),唐代据此改良出蔗糖技术;《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度量衡、历法,推动中印科技交流。
玄奘的旅程远超宗教范畴,实际是一次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科学考察,其精神与成就至今仍是中外文明互鉴的典范。
文章标签: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