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厉王止谤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5-31 | 阅读:577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周厉王止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专制事件,体现了早期君主对舆论控制的极端手段。该事件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载于《国语·周语上》及《史记·周本纪》,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民众关系的重要案例。

周厉王止谤

背景与经过:

周厉王(姬胡)在位时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禁止平民渔猎采樵,导致民怨沸腾。面对国人(都城平民及贵族)的批评,厉王任命卫巫监谤,凡被指控"诽谤"者即遭处决,形成恐怖统治。据《国语》记载,当时"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民众相遇仅以眼神交流,不敢议论朝政。

深层原因分析:

1. 经济矛盾:"专利"政策触犯了周代"山川之利,与民共之"的传统,直接损害了贵族与平民的经济利益。

2. 制度缺陷:周代原有"国人议政"传统(如《左传》载"子产不毁乡校"),但厉王试图以专制手段取代协商政治。

3. 巫术滥用:卫巫作为神权代表介入政治,反映了早期王权对宗教工具的利用。

后果与影响: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民众联合贵族发起暴动,厉王流亡彘地(今山西霍州),开启"共和行政"(一说由共伯和摄政,一说贵族共同执政),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

历史警示:后世常引此例谏阻君主堵塞言路,如唐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即对比两种治政方式。

先声:此为史载最早的系统性言论镇压,与后世秦代"偶语弃市"、明清形成脉络关联。

史学争议点:

1. 司马迁记载厉王"好利"而近荣夷公,但近年出土的"㝬簋"等青铜器铭文显示,厉王曾自称"膺受大命",可能试图强化王权应对危机。

2. "共和行政"性质仍存疑,清华简《系年》提及"共伯和"其人,但与传统记载存在差异。

现代反思:

该事件揭示了古代社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治理困境,周王室因失去舆论缓冲机制加速了衰落。对比西周早期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更能看出早期政治智慧与专制暴政的差异。

文章标签:

上一篇:武乙射天惹神怒 | 下一篇:韩非子法治集权

周人与周边族群的互动

西周姜戎

周人与周边族群的互动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原文明与边疆族群的复杂关系。这种互动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早期汉字与西周甲骨文

西周甲骨文

早期汉字与西周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两者既有传承关系,又体现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早期汉字的起源与特征

毛公鼎记载册命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其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一次重要的册命仪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铭文内容与册命程序 毛

周康王时期的治世

西周周公旦

周康王姬钊是西周第三位君主,继其父周成王之后统治约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这一时期史称“成康之治”,是西周“礼乐盛世”的重要阶段。康王在位期

周厉王专利弭谤

西周共和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君主(约公元前878—前842年在位),其统治因"专利"和"弭谤"政策成为西周衰亡的重要转折点。这些政策深刻反映了早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矛盾

共和行政始末考

西周共和

关于西周时期"共和行政"的始末,目前史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解读体系,其核心争议在于"共和"二字究竟是指"共同执政"还是"特定人名"。现结合传世文献与青铜器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