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李斯谏逐客书存秦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1 | 阅读:2211次
历史人物 ► 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是秦国丞相李斯在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下令驱逐所有非秦国籍贯的客卿时,上书劝谏的一篇著名政论。这篇奏疏不仅成功说服秦王收回成命,更成为古代中国政治谋略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李斯谏逐客书存秦

背景与核心内容

1. 历史背景

- 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郑国渠事件”(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修建水利工程,实为消耗秦国国力)。秦王政借此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

- 李斯上书的核心论点是通过列举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证明“逐客”政策将削弱秦国实力,违背称霸天下的目标。

2. 论证逻辑

- 历史案例:李斯列举穆公重用由余(戎人)、百里奚(楚人)、商鞅(卫人)等客卿,使秦国强盛;若拒绝外才,则“使国无富利之实”。

- 物产类比:以秦王喜爱的珍宝、音乐、美玉多来自他国为例,反问“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批判政策矛盾。

- 统一大业:强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指出逐客会迫使人才流向敌国,助长六国抗秦。

影响与意义

1. 直接效果:秦王政采纳建议,撤销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加速了秦国对六国人才的吸纳(如后来重用的尉缭、王翦等)。

2. 政治思想

- 提出“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开放性治国理念,成为后世“任人唯贤”的理论依据。

- 标志秦国从封闭的“关中本位”转向“天下主义”,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3. 文学价值

- 全文逻辑严密,善用排比、反问,被《文选》收录,是秦汉政论的典范。

延伸思考

李斯的矛盾性:他反对逐客却主张“焚书坑儒”,反映其功利主义思想——人才工具化服务于集权。

与《吕氏春秋》的关联:同期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也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可见“去地域化”是当时秦国精英的共识。

这篇谏书不仅是李斯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更揭示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传统桎梏,其思想深度远超事件本身。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穆王西巡传奇 | 下一篇:刘邦:秦朝末年反秦英雄传奇

墨子与墨家学派传承

春秋战国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的“显学”,主

屈原投汨罗江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投汨罗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楚国贵族、政治家、爱国诗人,曾任左徒、三闾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贸与贸易路线

春秋战国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贸与贸易路线是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这一时期的商贸发展,不仅促进了区域

晏子春秋谏言录

春秋战国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重要典籍,其谏言部分集中体现了晏婴的政治智慧与劝诫艺术。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及扩展: 一、晏

李斯谏逐客书考

春秋战国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是秦代政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深刻反映了秦国统一前的政治生态与人才战略。以下从历史背景、内容分析、政治影响及文献价值等方面展

李斯谏逐客书留才

春秋战国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公元前237年上呈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篇著名奏疏,其核心目的是劝阻秦王驱逐外来客卿的政策,强调人才对国家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