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孟郊的游子吟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2649次
历史人物 ► 孟郊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贞元十六年(800年),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四。此诗以白描手法歌颂母爱,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讴歌亲情的经典名篇。

孟郊的游子吟

诗歌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创作背景

1. 孟郊的生平际遇:孟郊(751—814)早年屡试不第,46岁才中进士,晚年仅任溧阳县尉等微职,生活清贫。此诗作于他任溧阳尉期间,据传为迎接母亲而作,反映其常年漂泊后对亲情的感悟。

2. 唐代社会风气:科举制度下,士人游学、赴考成为常态,母子分离现象普遍。诗中“游子”形象具有时代典型性。

艺术特色

1. 意象选择:以“线”与“衣”为纽带,通过缝衣细节具象化母爱。“密密缝”既写动作,又隐喻母亲的无言牵挂。

2. 比喻创新:末句“寸草心”与“三春晖”的对比,以小草难以回报阳光之恩,喻子女无法偿清母爱,升华主题。

3. 语言风格:摒弃雕琢,用平实口语传递深挚情感,符合孟郊“苦吟”诗人追求质朴的创作倾向。

文化影响

1. 文学地位:被历代评家推崇,明代钟惺《唐诗归》评其“仁孝蔼然”,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千古绝调”。

2. 社会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中孝道的象征符号,现代教育常引用于感恩教育题材。

3. 国际传播:被翻译为英、法、日等多国语言,2004年香港曾举办“最感动唐诗”评选,此诗位列前三。

延伸知识

孟郊其他作品:其《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展现另一面狂喜,与《游子吟》的沉郁形成反差。

唐代亲情诗对比杜甫《月夜》写战乱中对妻子的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聚焦兄弟情,孟郊此诗则填补了母爱的主题空白。

后世化用:宋代苏轼“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与之精神相通,均强调情感价值胜过物质。

这首诗以微小场景承载宏大情感,其生命力跨越千年,正是因为触及了人类共通的亲情体验。孟郊用最简洁的文字,完成了对母爱最深刻的诠释。

文章标签:游子

上一篇:隋代均田制与赋税改革 | 下一篇:吴国杨行密霸业考

孟郊的游子吟

唐朝孟郊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贞元十六年(800年),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四。此诗以白描手法歌颂母爱,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成

唐代的茶文化与陆羽《茶经》

唐朝陆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从药用、食用逐渐演变为日常饮品,并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唐代及后世

黄巢起义撼唐朝

唐朝黄巢

黄巢起义是唐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对唐朝统治造成毁灭性打击。其背景、过程与影响可从以下多角度分析: 一、起义背景1. 政治腐败

唐代的占星术与天文历法

唐朝瞿昙悉达

唐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成就体现在历法革新、天文观测、星官体系完善及占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孟郊的游子吟

唐朝孟郊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贞元十六年(800年),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四。此诗以白描手法歌颂母爱,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成

孟郊登科后咏春风

唐朝孟郊

孟郊的《登科后》与咏春风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探讨其诗中潜在的自然意象及唐代科举文化背景,可作以下分析:1. 《登科后》的核心主旨 此诗为孟郊46岁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