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杜如晦定策安天下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2 | 阅读:5063次
历史人物 ►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核心谋臣,尤其在战略决策和制度建设上贡献卓著。

杜如晦定策安天下

1. 定策玄武门之变

杜如晦与房玄龄在武德九年(626年)为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助其夺取帝位。他分析局势,提出“先发制人”的策略,并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行动成功。史载李世民曾感慨:“玄龄善谋,如晦能断”,足见其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作用。

2. 贞观体制的构建

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期间,协助唐太宗改革官制。他精简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高效运作模式,明确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制度,为贞观之治奠定行政基础。他还参与修订《贞观律》,推动法律宽简,主张“法贵简而能禁”。

3. 选贤任能的用人方针

他提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主张以才能而非门第选拔官员。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同举荐魏徵王珪等寒门士子,打破关陇贵族垄断,形成多元化的统治集团。

4. 军事与边疆战略

杜如晦虽以文名世,但通晓军事。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灭东突厥前,他参与制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并提出战后安置降部的“全其部落”政策,避免边疆动荡。

5. 早逝与身后影响

杜如晦于贞观四年病逝,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痛惜“如晦若在,当共治天下”,追赠司空,谥号“成”。其子杜荷尚城阳公主,后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被诛,家族一度衰落,但杜氏仍为唐代士族代表。

扩展知识: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属关陇贵族旁支,其家族在汉代便有“杜周杜延年”等名臣,至唐代仍为“五姓七望”外的显赫门第。

贞观年间,他与房玄龄的分工体现“谋”与“断”的互补,后世将这种协作模式视为理想宰辅关系的典范。

杜如晦病重时,唐太宗曾亲临探视,死后命阎立本绘像于凌烟阁,位列第三,仅次于长孙无忌李孝恭

杜如晦的贡献不仅在具体政策,更在于其务实、高效的执政理念,深刻影响了贞观时期“君臣共治”的政治文化。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的墓葬习俗与考古 | 下一篇:高季兴南平王

杜牧与唐朝的诗词繁荣时期

唐朝唐朝

杜牧(803—852年)是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活跃于唐朝诗词繁荣的“中晚唐时期”。唐代诗词的鼎盛阶段通常以开元盛世(713—741年)至大中末年(

高适边塞壮士吟

唐朝高适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以雄浑豪放、真实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边塞壮士吟》并非高适原诗标题,但其边塞诗如《燕歌行》《塞上》《塞下曲》

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

唐朝传奇

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具戏剧性与争议性的篇章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690-705年在位),她打破儒家“男尊女卑”的传统桎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史

唐朝吐蕃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史是7至9世纪中国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之间复杂互动的缩影,既有军事冲突又有文化交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下从多维角度展开

杜如晦辅政之功

唐朝杜如晦

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为贞观之治的奠定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辅政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秦

杜如晦定策安天下

唐朝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是唐太宗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