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骄纵被贬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11 | 阅读:7698次历史人物 ► 周世宗
王峻被贬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主要涉及后周世宗柴荣时期的权臣王峻。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王峻的身份与权力背景
王峻早年追随后周太祖郭威,因军事才能和拥立之功,在后周初期担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他性格刚愎自用,逐渐恃功骄纵,干预朝政,甚至对世宗柴荣(郭威养子)的施政多有掣肘。
2. 骄纵的具体表现
专权跋扈:王峻常以功臣自居,排斥异己,甚至架空皇权。例如,他擅自任命亲信为节度使,未经皇帝许可调动军队。
干预皇权:世宗即位后,王峻多次阻挠其人事任命,甚至公然反对柴荣提拔赵匡胤等将领,意图控制朝廷核心权力。
生活奢靡:史载王峻大肆敛财,府邸奢华,且对同僚刻薄,引发朝野不满。
3. 被贬的直接原因
显德元年(954年),王峻试图进一步扩大权力,要求兼任青州节度使,并操纵枢密院事务。世宗忍无可忍,在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支持下,以"专怒贪暴,蠹政害民"的罪名将其贬为商州司马。同年,王峻病死于贬所。
4. 政治影响
巩固皇权:此事标志着五代以来武将干政的削弱,世宗借此集权,为后来的"显德之治"奠定基础。
改革铺垫:王峻倒台后,世宗得以推行军队整顿(如整编禁军)、科举改革等政策。
赵匡胤的崛起:王峻曾压制赵匡胤,其被贬客观上为赵匡胤日后掌权扫除了障碍。
5. 历史评价
《旧五代史》批评王峻"矜功贾怨,自贻伊戚",认为其悲剧源于性格缺陷。
现代学者指出,此事反映了五代末期皇权与藩镇权力的博弈,是中央集权化的关键节点。
扩展知识:五代权臣现象
王峻的遭遇是五代时期权臣命运的典型。类似案例还有后唐的安重诲、后汉的杨邠等,均因骄横被诛。这类事件频繁发生,体现了五代"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政治生态,也促使宋代加强文治、抑制武将。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长安胡商的活动影响 | 下一篇:宋元易代之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