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10 | 阅读:9848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刘知远(895年-948年),沙陀族人,原为后晋大将,凭借军功累迁至河东节度使。947年,契丹灭后晋,中原无主,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次年改元乾祐),建立后汉政权,史称后汉高祖。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刘知远称帝的背景包含多重因素:

1. 契丹南侵与后晋灭亡:契丹主耶律德光于947年攻陷开封,后晋出帝石重贵,中原权力真空。刘知远审时度势,未直接救援后晋,而是保存实力,为自立奠定基础。

2. 河东根据地稳固:刘知远长期经营河东(今山西地区),此地易守难攻,粮草充足,成为其对抗契丹和割据势力的核心。

3. 民族与人心向背:契丹入主中原后横征暴敛,激起汉人反抗。刘知远以“复兴汉室”为号召,顺应民心,迅速获得支持。

刘知远的战略举措包括:

称帝时机选择:初始仅称帝而不改元,以示延续后晋法统;待契丹北撤后,方进入开封正式建政。

笼络旧晋势力:重用苏逢吉、史弘肇等后晋旧臣,同时安抚地方藩镇,稳定统治架构。

军事防御优先:对契丹采取守势,集中兵力平定内部叛乱(如杜重威之乱),巩固政权。

后汉政权特点与局限:

短命而集权:后汉仅存四年(947-951),但强化中央禁军,为后来后周、北宋的军事集权提供借鉴。

严刑峻法:刘知远及继任者刘承祐任用酷吏,滥杀功臣(如郭威家属遇害),激化矛盾,终致郭威兵变灭汉。

承前启后作用:后汉虽短暂,却是五代中最后一个沙陀政权,其衰亡标志着中原权力向汉人集团(如郭威)转移。

扩展知识:刘知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白兔记》等戏曲以其妻李三娘的经历为原型,但艺术演绎与史实差异较大。实际李三娘出身官宦家族,并非戏曲中的贫女形象。此外,后汉的覆灭直接催生了后周,郭威建立的政权为赵匡胤结束五代割据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白与杜甫的诗坛双璧 | 下一篇:《宋元交替中的遗民诗》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刘知远(895年-948年),沙陀族人,原为后晋大将,凭借军功累迁至河东节度使。947年,契丹灭后晋,中原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志

五代十国周世宗

后周世宗柴荣(921-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其在位虽仅六年(954-959年),但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史称“显德之治”。

钱镠吴越国奠基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奠基者。作为"吴越钱氏"的开创者,他通过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将两浙地区整合成具有独

五代文化繁荣与影响

五代十国关仝

五代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文化影响深远的时代。尽管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但文化领域却呈现出独特的繁荣景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刘知远(895年-948年),沙陀族人,原为后晋大将,凭借军功累迁至河东节度使。947年,契丹灭后晋,中原

史弘肇专权后汉

五代十国刘知远

史弘肇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其专权行为深刻影响了后汉的政治格局与存续。作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心腹将领,史弘肇在刘知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