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传记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3 | 阅读:8991次
历史人物 ► 三国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以下为部分重要人物的历史传记,依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整理: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传记

1. 曹操(155年-220年)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权臣,魏国奠基者。

政治成就:推行屯田制振兴经济,颁布《求贤令》打破门第观念,提出“唯才是举”。

军事才能:官渡之战(200年)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但赤壁之战(208年)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雏形。

文学贡献: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著有《短歌行》《龟虽寿》等,风格慷慨悲凉。

争议评价: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三国志》评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小说《三国演义》将其塑造为奸雄形象。

2. 刘备(161年-223年)

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蜀汉开国君主。

早期经历:以织席贩履为生,依靠汉室宗亲身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聚拢人才。

崛起过程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联孙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夺取益州、汉中,221年称帝。

治国特点:以“仁德”为旗号,重用诸葛亮、法正等,但夷陵之战(222年)惨败于陆逊,次年病逝白帝城

历史形象:正史中善用权术,《三国志》称其“弘毅宽厚”,民间则多推崇其仁君形象。

3. 孙权(182年-252年)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吴建立者。

守业与扩张:19岁继位后稳定江东,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胜,后夺取荆州并在夷陵之战击败刘备。

开发江南:派遣卫温、诸葛直远征夷州(台湾),促进南方经济文化发展。

晚年弊政:晚年“二宫之争”引发内斗,导致陆逊等大臣忧愤而死。

外交策略:善于周旋于魏蜀之间,229年称帝后长期采用“保江东观成败”的保守战略。

4. 诸葛亮(181年-234年)

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蜀汉丞相

治国能力:制定《蜀科》推行法治,发展冶铁、织锦业,南征平定南中叛乱。

军事行动:五次北伐未能成功,但发明木牛流马、八阵图等,以“奇谋”著称。

历史评价:陈寿评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但民间因其“鞠躬尽瘁”的忠诚成为智慧化身。

5. 司马懿(179年-251年)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奠基者。

军事对抗:抵御诸葛亮北伐,拖耗蜀军粮草;平定辽东公孙渊(238年)。

政变夺权高平陵之变(249年)诛杀曹爽,控制曹魏政权。

家族影响:其孙司马炎最终代魏建晋,完成统一。

6. 周瑜(175年-210年)

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东吴名将。

赤壁首功:作为联军统帅火烧曹营,奠定三国分立基础。

音乐才华:史载“曲有误,周郎顾”,精通音律。

早逝影响:36岁病逝后,孙权逐渐转向保守战略。

扩展知识

三国官制: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影响后世选官制度;蜀汉保留汉代旧制;东吴依赖豪族自治。

人口变化:东汉末年全国人口约5600万,三国初期锐减至不足800万,战乱导致“白骨露于野”的惨状。

科技文化马钧改进织绫机,华佗发明麻沸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均为这一时期成就。

三国人物在正史与文学形象常有差异,研究时需对照《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辨析。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汤灭郅支记 | 下一篇:《八王之乱与西晋衰亡》

法正辅佐刘备的作用

三国法正

法正是刘备集团的重要谋士,其辅佐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定策取蜀的关键角色 法正原为刘璋部下,因不满刘璋暗弱,秘密联络刘备入蜀。建安十

太史慈北海突围传奇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北海突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救援行动,展现了其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记载,194年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管亥部围困,形势危急。太史慈当时

袁绍官渡败因新探

三国袁绍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原因一直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点,结合《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及现代研究,可总结出以下多维度败因:一、战略决策的根本性失

贾诩毒士谋略

三国贾诩

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以深谙权谋、洞悉人性著称,时人谓之“毒士”。其谋略在乱世中尤为突出,核心特点在于务实、精准且不计道德包袱,往往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280年)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虽处于分裂动荡的时代,却因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和思想文化的活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以下从文学

三国时期民族融合现象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尽管这一时期以魏、蜀、吴三足鼎立为政治主线,但民族间的互动与融合并未停滞,反而因战乱、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