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班超投笔从戎志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05 | 阅读:4476次
历史人物 ► 班超

班超投笔从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励志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展现了汉代文人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班超投笔从戎志

1. 背景与人物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均为汉代著名史学家。班超早年随兄在洛阳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清贫。当时匈奴频繁侵扰汉朝边疆,西域诸国也受其胁迫,丝绸之路安全受到威胁。

2. 投笔从戎的典故

据《后汉书》记载,班超在抄写文书时曾掷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大丈夫若无远大志向,也应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岂能长期埋首笔墨?)后随窦固出征匈奴,开启军事生涯。

3. 西域之功

- 鄯善国智勇降敌:公元73年,班超率36人出使鄯善国,发现匈奴使者亦至,遂夜袭匈奴营地,斩杀使者,迫使鄯善归附汉朝。

- “以夷制夷”战略:他善于联合西域亲汉势力,如于阗、疏勒等国,逐步瓦解匈奴影响力。

- 平定西域五十国:经30余年经营,班超收服西域大部分国家,重建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被汉和帝封为“定远侯”。

4. 历史评价与影响

- 军事与外交典范:班超以少量兵力实现长期稳定,其“以战止战”的策略被后世推崇。

- 文化意义:投笔从戎成为文人弃文从武、报效国家的象征,如唐代诗人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即受其影响。

- 局限:西域治理依赖班超个人能力,其晚年离任后叛乱再起,反映汉朝边疆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5. 延伸知识

- 家族对比:兄长班固专注于修撰《汉书》,班超则选择疆场建功,展现同一家族不同的人生路径。

- 后世推崇明清时期,班超形象被纳入武庙从祀,与卫青霍去病并列,强调其“文武兼资”的典范意义。

班超的事迹不仅体现个人抱负的实现,更折射出汉代积极开拓的帝国精神,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断力至今仍为励志格言。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翦灭楚显将才 | 下一篇:许攸投奔曹操

曹参治国安邦策

汉朝曹参

曹参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治国方略主要体现在“萧规曹随”这一核心理念上,即以清净无为、顺应民情的黄老思想为基础,延续萧何制定的政策,稳定

昭宣中兴显

汉朝黄霸

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刘弗陵)和宣帝(刘询)统治时期(约公元前87年—前49年)出现的政治稳定、经济复苏、社会发展的治世局面。这一时期延续了汉武帝

李广难封将军志

汉朝李广

“李广难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源自西汉名将李广的悲剧性人生经历。李广一生战功卓著,却始终未能封侯,最终以自刎结束生命,这一现象

张衡造地动仪

汉朝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以发明候风地动仪闻名于世。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研制于阳嘉元年(132年),是世界

班超西域传奇之旅

汉朝班超

班超西域传奇之旅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以其在西域的卓越功绩被后世誉为“定远侯”。他的西

耿恭疏勒城坚守

汉朝班超

耿恭疏勒城坚守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一场防御战,展现了汉军将士的坚韧与忠勇。建初元年(76年),匈奴与车师联合围攻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境内),校尉耿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