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郑国渠修建始末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31 | 阅读:1387次
历史人物 ► 郑国渠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修建始末反映了战国末期的政治博弈与农业技术发展。

郑国渠修建始末

修建背景:

1. 政治动机: 公元前246年,韩国为消耗秦国国力,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意图以此延缓秦国东进。此时秦国正值昭襄王晚期至秦王政(秦始皇)初期,对外扩张势头强劲。

2. 地理条件: 关中平原虽土地肥沃但干旱频发,泾河含沙量高,此前已有局部引泾灌溉传统(如《诗经》载"滮池北流"),但缺乏系统工程。

建造过程:

1. 技术突破: 郑国采用"横绝"技术,利用泾河出山口的天然落差,在仲山西麓瓠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筑拦河坝,开凿长达300余里的干渠。干渠沿北山南麓东行,采用"自流灌溉"设计,横穿冶峪、清峪等河流时创造性地使用"飞渠"(渡槽)跨越。

2. 工期与规模: 工程持续约十年,动用民工数十万。干渠平均坡降0.64‰,渠首段采用"石囷"(石笼)技术加固,灌区覆盖今泾阳、三原、富平等县四万余顷农田。

历史转折:

工程中途"疲秦计"败露,秦王政欲杀郑国。郑国以"渠成亦秦之利"谏言,秦王遂令续建。公元前236年渠成,关中成为"膏壤沃野千里"的粮仓,为统一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后世影响:

1. 汉代扩建为"郑白渠"体系,唐代设三限闸分水,宋代改制丰利渠,元代王琚首创"引泾拒洪"技术,明清形成"龙洞渠"系统。

2. 现古发现渠首段残留坝体长230米,底宽100米,证实当时已掌握淤灌技术。渠线设计暗合现代等高线原理,较古罗马水渠早200年实现跨流域调水。

该工程体现了战国时期水利科技的最高水平,其"以敌国之匠成强国之基"的特殊背景,成为中国古代功利主义外交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召公奭分治陕州 | 下一篇:司马错攻取巴蜀

宋璟非攻守小国

春秋战国保甲法

宋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位列"开元盛世"名相之一,与姚崇并称"姚宋"。关于"非攻守小国"这一表述,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宋璟有此明确主张,但可以从其政治

孟子倡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中。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晏子巧谏齐景公

春秋战国孔子

晏子(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机敏善辩、敢于直谏著称。《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多次劝谏齐景公的典故,展现了其“以滑稽匡正君过”的智慧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忠君典故,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但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差异,其历史真实性也存在争议。以下是基于

郑国渠修建始末

春秋战国郑国渠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修建始末反映了战国末期的政治博弈与农业技术发展。修建背景:1. 政治动机: 公元前246年,韩国为

修筑郑国渠始末

秦朝郑国渠

修筑郑国渠始末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是秦国继都江堰之后又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