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司马错攻取巴蜀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7736次
历史人物 ► 司马错

司马错攻取巴蜀是战国时期秦国扩张战略中的关键行动,发生于公元前316年。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也对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史实梳理及相关分析:

司马错攻取巴蜀

1. 决策背景

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面临“东进”与“南取”的战略选择。张仪主张东进攻打韩国,而司马错则提出先征服巴蜀,理由有三:

- 资源需求:巴蜀肥沃富庶,可补充秦国粮草物资;

- 战略纵深:占据长江上游可对楚国形成夹击之势;

- 道义借口:当时蜀国与苴国、巴国内乱,秦国以“平乱”为名出兵更易获得诸侯认可。

秦惠文王最终采纳司马错之策。

2. 战争过程

- 借道灭蜀:秦国以援救苴国为名,经石牛道(今陕西勉县至四川剑阁)南下,短期内攻灭蜀国,蜀王开明十二世战败。

- 顺势取巴:灭蜀后,秦军东进击败巴国,俘虏巴王。部分巴人退至渝东南(今重庆黔江区),后逐渐被纳入秦统治。

- 设立郡县:在原巴蜀之地设立蜀郡(治成都)和巴郡(治江州,今重庆),由中央直接管辖。

3. 战略意义

- 经济层面李冰任蜀守后修建都江堰(约公元前256年),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支撑秦国后续战争。

- 军事地理:秦国获得顺江东下伐楚的跳板,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浮江伐楚”即由此发兵。

- 民族融合:秦迁中原移民入蜀,推动羌、氐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交流。

4. 争议与补充

- 《华阳国志》记载秦以“石牛计”诱骗蜀国开道,但现古未见直接证据。

- 巴蜀铜器文化(如三星堆、金沙遗存)在秦治后逐渐中原化,但部分土著习俗(如船棺葬)延续至汉代。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未详述战争细节,可能与秦焚毁巴蜀史籍有关。

此役使秦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为后续统一战争提供了人力与物资储备,堪称“王业之基”。唐代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即影射这段历史。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郑国渠修建始末 | 下一篇:耿秉威震匈奴

推行郡县制改革

秦朝郡县制

郡县制改革的推行及其历史意义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由秦朝推行的一项重要行政制度改革,其核心在于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两级行政体系。这一制度

蒙毅执掌律法

秦朝蒙毅

蒙毅是秦朝著名的法律官员,其生平主要见于《史记·蒙恬列传》。作为将军蒙恬之弟,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担任上卿一职,直接参与国家律法的制定与执行。

秦朝灭亡之战

秦朝秦朝

秦朝灭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终结。秦朝的崩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腐败、严刑峻法、大规模工程劳役

樗里疾智辅嬴稷

秦朝樗里疾

樗里疾(又名樗里子,嬴疾)是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历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以谋略著称,深得“智囊”之誉。他

司马错攻取巴蜀

秦朝司马错

司马错攻取巴蜀是战国时期秦国扩张战略中的关键行动,发生于公元前316年。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也对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

司马错平定巴蜀

秦朝司马错

司马错平定巴蜀是战国时期秦国扩张战略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316年。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秦国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更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资源与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