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阿尼哥建白塔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01 | 阅读:4182次
历史人物 ► 阿尼哥

阿尼哥建白塔是指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又称“大白塔”),这一工程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以下依据史实详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

阿尼哥建白塔

一、阿尼哥的背景与来华

阿尼哥(1244—1306),原名阿尼哥·班智达,尼泊尔帕坦人,元代称“阿尼哥”或“阿尔尼格”。他自幼学习梵文、佛经与建筑工艺,擅长雕塑、铸造与佛教建筑。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在吐蕃(西藏)建造金塔,征召尼泊尔工匠,时年17岁的阿尼哥率众应召入藏。因技艺超群,他被推荐至大都(今北京),成为元代宫廷御用匠师。

二、白塔的修建背景

1. 宗教需求:忽必烈尊崇藏传佛教,为巩固统治并彰显对吐蕃的怀柔政策,决定在大都建造一座象征佛教权威的巨型佛塔。

2. 选址与规划:白塔选址于辽代永安寺遗址(今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此处原有一座残塔,元代重建后改称“妙应寺”。

三、建筑特点与技术

1. 形制与结构

- 白塔为覆钵式喇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涂白灰,故称“白塔”。

- 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象征佛教宇宙观;塔身为覆钵形,顶部竖立十三重相轮(“十三天”),象征成佛的十三阶位。

- 塔刹为鎏金铜制华盖,悬挂风铃,顶部镶嵌宝珠

2. 技术融合

- 阿尼哥将尼泊尔佛塔的形制与汉地传统工艺结合,如采用汉式须弥座与藏式塔身。

- 施工中运用夯土、砖石砌筑及铜铸技术,塔身中空,内置佛像、经卷等圣物。

四、历史意义与影响

1. 佛教传播:白塔成为元代藏传佛教在汉地的标志性建筑,促进汉藏文化交流。

2. 建筑典范:此塔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元代喇嘛塔,开创了中原地区覆钵式塔的先河,影响后世如北海白塔等建筑。

3. 外交贡献:阿尼哥在华40余年,历任“匠人总管”“光禄大夫”等职,主持多项工程(如五台山佛塔、大都护国寺),培养汉藏工匠,推动尼泊尔与中国的技术交流。

五、相关延伸

妙应寺:白塔建成后,寺名几度变更,明代称“妙应寺”,清代修缮时保留元代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尼哥的其他作品:除白塔外,他还参与设计元大都城规划及铸造法器,其子阿僧哥继承父业,继续服务于元代宫廷。

阿尼哥建白塔的史实,体现了元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况,也见证了丝绸之路技术传播的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 下一篇:万历年间一条鞭法改革

管道升才女画家

元朝管道升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号瑶姬,元代著名女书画家、文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擅长诗词、书法、绘画,尤以墨

元朝服饰与风俗

元朝元朝

元朝服饰与风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元素,又吸收了汉族、西域、波斯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貌。一、服饰制

元朝灭亡的原因

元朝元朝

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统治的腐败与矛盾,也有外部反抗力量的崛起,同时还受到自然灾害和经济政策失误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统治

元朝建立与忽必烈

元朝忽必烈

元朝的建立与忽必烈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蒙古帝国从游牧政权向中原王朝的转型。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忽必烈夺位与政权

阿尼哥建寺大师

元朝阿尼哥

阿尼哥(1245—1306),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元代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传播者。他在中尼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元代宫廷建筑、

元代手工业与工匠群体

元朝阿尼哥

元代手工业与工匠群体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发展和制度安排受到蒙古统治者政策与中原传统工艺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历史特征。以下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