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经学大家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1436次历史人物 ► 许衡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其学问渊博,尤以经学见长,与许衡并称“北许南吴”,是元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 学术背景与师承
吴澄早年受业于南宋遗民学者程若庸,后者为朱熹再传弟子(师从饶鲁),故吴澄的学术根基源于朱子学。但他不拘门户之见,兼采陆九渊心学之长,主张“和会朱陆”,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元代科举以朱学为正统,吴澄的兼容态度在当时颇具争议,却也体现了其独立思考精神。
2. 经学成就
吴澄对五经均有深入研究,尤精于《易》《礼》《春秋》。
《易》学:著《易纂言》《易纂言外翼》,以象数阐发义理,调和汉宋易学,注重《周易》的实用性与哲学内涵。
《礼》学:撰《礼记纂言》,重新分类整理《小戴礼记》,打破传统篇目顺序,按主题归纳为通论、丧祭等类,凸显礼学的系统化。
《春秋》学:批评宋儒空谈义理,主张回归汉唐注疏传统,著《春秋纂言》,强调以史实解经。
3. 哲学思想
理气论:继承朱熹“理先气后”说,但更强调理气一体,认为“理在气中”,接近唯物主义倾向。
心性论:吸收陆九渊“本心”思想,提出“心具众理”,主张通过“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的方式修养人格。
4. 教育与实践
吴澄曾任国子监丞、翰林学士,晚年讲学于草庐书院,培养了虞集、揭傒斯等名士。他推崇“实学”,反对浮华文风,注重经世致用,其思想对元明儒学转型有深远影响。
5. 历史地位
元代官学虽尊朱子,但吴澄的学术创新为理学注入活力。明初编纂《五经大全》多采其说,清儒全祖望称其“接武建阳(朱熹),而别开一门径”。其折中汉宋、调和朱陆的尝试,成为后世学术融合的范例。
文章标签: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