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3346次
历史人物 ►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主持修建。该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重功能,历经两千余年仍在使用,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工程结构与原理

1. 三大主体工程

-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形似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泄洪。通过鱼嘴的曲面设计,枯水期60%的水流入内江,洪水期比例自动反转,实现动态分水。

-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是内江的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时,洪水携带的泥沙通过堰顶排入外江,减少内江淤积。其设计利用弯道环流原理,进一步排沙。

- 宝瓶口:开凿玉垒山形成的狭窄引水口,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其宽度和深度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旱季供水充足,雨季不过量。

2. 辅助设施

- 百丈堤:引导岷江主流指向鱼嘴,稳定分水。

- 金刚堤:加固鱼嘴分水堤,防止冲刷。

- 杩槎(mà chá):临时挡水工具,用于岁修时截流。

二、科技成就

1. 无坝引水技术:摒弃筑坝截流,利用自然地势与水文规律,减少生态破坏,工程可持续性极强。

2. 分流减灾设计:通过鱼嘴与飞沙堰的协同作用,将岷江年径流量约150亿立方米合理分配,使成都平原免受旱涝威胁。

3. 泥沙控制:飞沙堰可排出约80%的泥沙,结合“深淘滩,低作堰”的维护原则,避免渠道淤塞。根据现代测量,宝瓶口处年均淤积量不足0.1米。

三、历史与影响

1. 农业革命:灌溉面积从工程前的约50万亩扩展到唐宋时期的300万亩,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汉代《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2. 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存伏龙观、二王庙等遗迹,保存有东汉李冰石像等文物。

3. 现代价值:工程原理仍应用于现代水利,如葛洲坝的导流墙设计借鉴了鱼嘴理念。都江堰灌区目前覆盖1130万亩农田,年供水量超100亿立方米。

四、延伸知识

李冰的治水智慧:史料记载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通过火烧水浇法开凿坚硬的红砂岩,耗时8年打通宝瓶口。

岁修制度:唐宋时期形成“清明放水节”传统,每年冬季用杩槎截流检修,春耕前开闸放水,仪式延续至今。

国际对比:都江堰比古罗马的波斯图玛斯灌渠早200年,且后者早已废弃,凸显其技术生命力。

都江堰的持久效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观,其科学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至今熠熠生辉。

文章标签:水利工程

上一篇:周初三监之乱始末 | 下一篇:巴寡妇清富豪

列子御风而行记

春秋战国子御

《列子御风而行》是《列子·黄帝》篇中的著名寓言,体现了道家"乘天地之正"的逍遥境界。该故事以战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为原型,但需注意其中包含文学

鲁班工匠祖师传

春秋战国鲁班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发明家,被后世尊称为“工匠祖师”。他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鲁国人,生活在约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44年之间,本名公输般,因

都江堰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主持修建。该工

扁鹊神医传奇录

春秋战国扁鹊

扁鹊神医传奇录:基于史实的医学先驱探析 扁鹊(约公元前407—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医学家,被后世尊为“中医鼻

都江堰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主持修建。该工

李冰与都江堰

秦朝都江堰

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约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成都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