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与荆州失守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8062次历史人物 ► 荆州
关羽之死与荆州失守是三国时期的关键转折点,其过程涉及军事、外交及内部治理等多重因素。按《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事件发展脉络如下:
一、军事背景与关羽北伐
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趁曹操汉中失利之机发动襄樊战役。初期取得重大战果: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关羽过度扩张战线,未能巩固后方,为东吴偷袭埋下隐患。
二、东吴的战略抉择
孙权长期视荆州为战略要地,早在“借荆州”时已与刘备存在领土争议。吕蒙提出“白衣渡江”计划,利用关羽与曹魏交战、江防空虚之际,伪装商船突袭南郡。同时,陆逊通过书信示弱麻痹关羽,使守军放松警惕。
三、内部瓦解与盟友背叛
1. 糜芳、傅士仁投降:江陵守将糜芳(刘备妻弟)因军资供应问题与关羽不和,不战而降;傅士仁亦叛变,导致关羽丧失后勤基地。
2. 刘封、孟达拒援:坐镇上庸的刘封未出兵支援,间接导致关羽孤立无援。此事与孟达劝阻有关,后成为刘封被刘备处死的罪名之一。
四、败走麦城与遇害
关羽撤退途中部队溃散,最终在临沮(今湖北远安)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与子关平等一同遇害。孙权为避免与刘备全面开战,将首级送曹操,企图转移矛盾,但曹操以诸侯礼安葬。
延伸分析
1. 外交失误:关羽“骂婚”激化孙刘矛盾,未贯彻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
2. 性格因素:刚而自矜的作风导致部下离心,史载“骄于士大夫”是其失荆州的内因。
3. 地理影响:荆州失守使蜀汉失去东出中原的跳板,诸葛亮日后北伐只能依赖汉中一线。
历史评价争议
裴松之注引《吴书》称孙权曾有意活捉关羽以制约刘备,但吕蒙坚持除患。现代学者认为,孙权选择此时背盟,与曹操暗中媾和(后受封吴王)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三国均势,间接引发了夷陵之战。
文章标签:关羽之死
上一篇:汉朝的服饰与文化融合 | 下一篇:陆机文赋叹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