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元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1029次
历史人物 ► 至元

元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在继承宋金农业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蒙元帝国的多民族统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以下是其主要表现和技术进步:

元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1. 农具革新与普及

元代推广了改进的曲辕犁,并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如铧式犁、铁搭(多齿耙)等。王祯《农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农具的改良,如"耧车"(播种机)增加了施肥功能,"水转翻车"(水力驱动的龙骨水车)提升了灌溉效率。边疆地区还引入中亚的"坎儿井"技术,解决西北干旱问题。

2. 农作物结构的多元化

通过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棉花种植在黄河流域普及,政府设立"木棉提举司"推广植棉技术。荞麦、高粱等耐旱作物在北方广泛种植,同时引进西亚的"回回豆"(鹰嘴豆)、"西瓜"(元代明确记载规模化种植)等新品种。南方稻作区推广"占城稻",实现一年两熟制。

3. 水利建设的制度化

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管理水利。郭守敬主持修浚通惠河、会通河等漕运水系,并创建"闸坝节水法"。江南地区圩田系统进一步完善,《至正四明续志》记载浙东修建石塘、斗门等工程345处。西域屯田引入"涝坝"(蓄水池)灌溉技术。

4. 农业典籍的系统化

王祯《农书》37卷集南北农业技术大成,首次附图306幅,详细记载"粪壤法"(分层施肥)、"锄治篇"(中耕技术)。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按月令编排农事,融合回族历法知识。官方编纂《农桑辑要》7卷,是世界首部由朝廷颁行的农业百科全书。

5. 边疆农业开发

岭北行省推广"窝鲁朵城(和林)屯田",使用"火耕水耨"法开垦草原。云南地区引进缅甸"大禾稻",吐蕃地区发展青稞轮作制。辽阳行省设置"屯田万户府"开发黑土地,史载"岁得粟数十万斛"。

6. 蚕桑技术的专业化

形成从桑树嫁接("插接法")、蚕种优化("天浴选种")到缫丝工艺("南缫车")的完整体系。松江府出现"蚕簇"(专业化养蚕架),《农桑辑要》记载利用熏蒸防治蚕病。

这些技术进步使得元代在战乱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国垦田面积达1.8亿亩,超过南宋最高水平。农业产量的提升为纸币"中统钞"的流通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催生了专业化农作物产区,如河北保定成为棉花集散地,湖州出现"春蚕万筐"的商品化生产。

文章标签:农业技术

上一篇:宋代理财家列传 | 下一篇:徐达开国大将功绩

郭守敬天文大家

元朝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天文历法、仪器制造、水利工程等领域均

元代的纸币“交钞”

元朝交钞

元代的纸币“交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通的法定纸币,由元朝政府发行并强制推行。它的出现与元朝独特的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需求密切

陈友谅争霸枭雄

元朝陈友谅

陈友谅是元末明初割据一方的枭雄,作为"汉"政权(史称陈汉)的建立者,其争霸历程深刻影响了元明易代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争霸史实与历史意

元代的瓷器发展

元朝釉里红

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继承了宋金的工艺传统,并因蒙元帝国的多元文化交融与海外贸易需求推动了创新与发展。以下从主要窑口、技术特

朱清开辟海运

元朝至元

朱清是元朝初期著名的海运官员,他在中国海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朝灭南宋后,为将南方粮食物资北运至大都(今北京),需解决河道淤塞与陆路转运效率

黄道婆革新纺织

元朝至元

黄道婆(约1245—?)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原名黄道姑,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她对中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发展作出了开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