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西周时期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5 | 阅读:1730次
历史人物 ► 镐京

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受当时气候、地貌和水系分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格局,为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地理环境特征

1. 核心区域与地形

西周的政治中心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西安一带)和洛邑(今河南洛阳)。关中平原被秦岭、黄土高原环绕,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渭水及其支流形成天然灌溉网络;洛邑地处伊洛盆地,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是连接东部诸侯的要冲。周边区域包括晋南、豫西、鲁西南等,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如太行山、崤山等构成自然屏障。

2. 气候条件

西周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末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年均气温高1—2℃。黄河流域降雨量充沛,适宜农耕。《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的物候现象(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印证了当时关中地区温润的气候特点。晚期(约前900年后)可能经历短暂降温,但仍以温暖为主。

3. 水系分布

黄河中下游是西周主要活动区,渭河、泾河、洛河等支流提供灌溉与航运之利。《禹贡》记载的“漆沮既从”(漆水、沮水汇入渭河)反映了水系利用。淮河、汉水流域则为南方资源输送通道,如楚国向周王室贡“苞茅”。

二、自然资源状况

1. 农业资源

- 土地与作物:黄土高原的塿土(一种肥沃黏土)适宜粟、黍等旱作农业,平原地区已推广“菑、新、畬”轮耕制。晚期可能出现少量小麦种植。

- 桑麻与畜牧:《诗经》多次提到“采蘩”“沤麻”,关中及晋南有蚕桑业,山区养马、牛、羊,周王室设“牧人”管理畜牧。

2. 矿产资源

- 铜锡矿藏:主要依赖南方的淮夷地区(如安徽铜陵)、长江中游(湖北大冶),中原地区如中条山亦有开采。《周礼·考工记》记载的青铜“六齐”反映对矿产的精细利用。

- 玉石与盐:西域和田玉通过河西走廊输入,陕西蓝田玉本地开采;山西解池(运城盐湖)是重要盐源,设有“盐人”官职管理。

3. 森林与野生动物

秦岭、陇山覆盖原始森林,盛产松、柏、栎等木材,用于建筑(如岐山周原宫殿群)和车具制造。《逸周书·世俘》提到武王狩猎“获犀十有二”,表明当时黄河流域尚有犀、象等热带动物残余分布,晚期因开发逐渐减少。

三、环境与社会的互动

1. 都城选址的生态考量

丰镐二京靠近渭水,兼具防洪与交通功能;洛邑选址伊洛河畔,便于控制东方诸侯。考古发现周原遗址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显示对水资源的规划能力。

2. 资源管控与制度

周王室通过“九职任民”(如“三农生九谷”“虞衡作山泽之材”)划分资源管理职责,设“林衡”“川衡”官员保护山林川泽,《礼记·月令》规定春季禁伐木、夏季禁焚泽,体现早期环保意识。

3. 气候变化的影响

西周晚期可能出现干旱化趋势,《诗经·云汉》“旱既大甚”等记载或反映生态压力,与申侯联合犬戎攻镐京导致的灭亡可能存在间接关联。

四、扩展知识

环境考古证据:陕西泾渭盆地孢粉分析显示,西周早期以阔叶林为主,晚期蒿、藜等旱生植物增加,印证气候渐变。

地域差异:齐鲁地区滨海盐碱地开发较晚,而江汉平原因沼泽密布,西周势力未深入,成为楚国的崛起基础。

资源战争:周昭王南征荆楚,除政治因素外,争夺铜矿资源亦是动因,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可佐证。

文章标签:地理环境

上一篇:小甲怠政埋隐患 | 下一篇:楚庄王一鸣惊人典故

周公摄政与成康之治

西周周公

周公摄政与成康之治是中国西周初期政治发展的关键阶段,二者共同奠定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并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

毛公鼎铭训诰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岐山,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腹内铸有499字的铭文,是现存最长的一篇青铜器铭文,内容为周宣王

周代的丧葬习俗

西周明清

周代的丧葬习俗以宗法制度和礼制为核心,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与伦理观念。根据《周礼》《仪礼》等文献记载,其丧葬习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西周玉器文化探微

西周周公

西周玉器文化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其独特的礼制内涵、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成为先秦玉器的典范。以下从多个维度探讨其文化特征及历史意义:

周厉王专利致乱

西周镐京

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第十位君主(在位约公元前877年—前841年),其统治以“专利”政策和后续引发的“国人暴动”著称,成为西周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这

申侯联戎破镐京

西周镐京

“申侯联戎破镐京”是西周灭亡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771年。此役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终结,周幽王身死,宗周腹地被戎狄占领,周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开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