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丧葬习俗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26 | 阅读:2204次历史人物 ► 明清
周代的丧葬习俗以宗法制度和礼制为核心,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与观念。根据《周礼》《仪礼》等文献记载,其丧葬习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丧礼程序
- 初终仪式:人死后需进行"复"礼,即招魂仪式,由专人持死者衣物登屋顶呼喊其名,希望魂魄回归。若无效,则正式确认死亡,进行"殓"。
- 小殓与大殓:小殓在次日,为死者穿戴寿衣(称"袭");大殓在三日后,将遗体装入棺柩,期间亲属需昼夜守灵。
- 殡期与葬期:西周实行"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士大夫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的等级制度,通过时间差异强化身份差别。
2. 棺椁制度
- 周代严格规定棺椁层数:天子用四重棺(内椁外槨),诸侯三重,大夫二重,士一棺一椁,庶人仅单棺。考古发现如河南虢国墓地贵族墓的椁室结构印证了这一制度。
- 棺木材质也有等级区分,天子用梓木(称"梓宫"),士用杂木,禁止僭越。
3. 殉葬与明器
- 西周早期仍存在人殉,如陕西泾阳高家堡西周墓发现殉人,但较商代减少;中期后逐步以俑(如木俑、陶俑)替代,反映人文观念进步。
- 明器(专为陪葬制作的器物)制度规范化,包括青铜礼器(鼎、簋等)、玉器(琮、璧)、车马器等,组合数量与墓主身份对应,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4. 墓地规划与昭穆制度
- 贵族按血缘划定"公墓",墓葬排列遵循"昭穆制":始祖居中,后代左昭右穆交替分布,体现宗法继承秩序。
- 平民则集中葬于"邦墓",由墓大夫管理,无复杂规制。
5. 服丧制度
- 根据与死者亲疏关系,服丧期分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最长三年(如子为父),最短三月。
- 丧服材质(粗麻、熟麻)和装饰(如斩衰不缝边)均有严格规定,《仪礼·丧服》详细记载了不同情境下的服饰差异。
6. 祭祀文化
- 葬后举行"虞祭"(安魂祭)、"卒哭祭"(结束频繁哭奠),之后纳入宗庙定期祭祀。
- 诸侯设"七庙"(七代祖先祭所),士庶仅祭父祖,体现"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周代丧葬习俗通过繁复的仪式和器物制度,将生死观念、宗法权力与社会等级紧密结合,奠定了后世中国丧礼的基本框架,其影响延续至秦汉乃至明清。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揭示了这一制度在维护周代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文章标签: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