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铭训诰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26 | 阅读:798次历史人物 ► 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岐山,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腹内铸有499字的铭文,是现存最长的一篇青铜器铭文,内容为周宣王对叔父毛公的册命训诰,具有极高史学与文献价值。以下是关于铭文训诰的详细解析:
一、训诰内容的核心主题
1. 册命仪式
铭文开篇记述周宣王在宗周举行隆重册命仪式,毛公被授予总理王畿内外事务的重任。"王若曰"的句式表明这是君主对臣属的正式诰命,符合西周册命金文的标准格式。
2. 治国纲领
- 强调"勿壅律庶民",要求公正司法
- 提出"赋事行刑必问于旧典",体现西周"明德慎罚"思想
- 告诫需协调王室与诸侯关系:"暨邦君处于外,内不惕"
3. 历史训诫
引用文王、武王经验,警示"大纵不静"的乱政危险,反映西周"殷鉴"思想传统。
二、铭文的史料价值
1. 职官制度实证
铭文详载毛公"总司小子、师氏、虎臣"等职,印证《周礼》记载的宰辅体系,但比传世文献更具体。
2. 政治思想体现
"虔夙夕惠我一人"等语句展现西周"忠"观念的雏形,与《尚书·周书》中的君臣相呼应。
3. 文字演变标本
铭文保留多个未见于传世文献的西周金文专用字(如"
文章标签:训诰